[实用新型]一种热敏形状记忆织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9370.7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3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胡金莲;郭吉丰;胡克勤;郑亦丹;金关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2081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敏 形状 记忆 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形状记忆纱线与其他纱线交织而成的热敏形状记忆织物。
背景技术
热敏形状记忆性是指具有初始形态(起始态)的制品经形变固定(变形态)后,通过热的作用又可恢复其初始形状的特性。热敏形状记忆织物是指利用形状记忆长丝或短纤纱纺成的形状记忆纱线再与其他纱线或长丝交织而成的具有热敏形状记忆性的织物。这种具有初始形态的织物经形变固定后,通过一定的热的作用又能恢复其初始形态。热敏形状记忆织物在生物医学、纺织服饰、玩具、包装、国防军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织物紧度包括经、纬向紧度即覆盖系数,是指经、纬向纱线直径与两根经、纬纱线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织物的紧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织物的外观、手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记忆效果好,强力较高,色牢度好的热敏形状记忆织物。
一种热敏形状记忆织物,由经纱和纬纱交织构成,所述的经纱和纬纱中至少一者为形状记忆纱线。
所述的形状记忆纱线为形状记忆包覆纱或包芯纱。
即所述的热敏形状记忆织物:
(a)由形状记忆纱线与其他纱线交织而成,包覆纱或包芯纱既可以作为经纱,也可以作为纬纱;所述的其他纱线原料可以是棉、麻、丝、毛或化纤;
或(b)经纱和纬纱均为形状记忆包覆纱或包芯纱。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形状记忆包覆纱是指以热敏形状记忆聚氨酯长丝为芯纱,外包其他纱线或长丝而成,其他纱线或长丝的原料可以是棉、麻、毛、丝或化纤。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形状记忆包芯纱是指以热敏形状记忆聚氨酯长丝为芯纱,外包其他纤维而成,其他纤维的原料可以是棉、麻、毛、丝或化纤。
作为优选所述的经纱直径与相邻两经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为60%~95%;所述的纬纱直径与相邻两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为45%~60%。
所述的经纱直径与相邻两经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为经向紧度,所述的纬纱直径与相邻两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为纬向紧度,合适的紧度有利于提高织物的形状固定率及形状恢复率。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当经向紧度与纬向紧度的比为1.5~2∶1之间时,织物的形状记忆效果较好,尤其当织物的经纬向紧度比达到1.75∶1左右时,织物的形状记忆效果最佳,织物的形状固定率达到86%以上,形状恢复率达到82%以上,此时织物的强度较高,织物的外观、手感都较好。
本实用新型热敏形状记忆织物具有特定的织物紧度,在常温下具有固定的初始形态,经过长时间放置或穿着时产生褶皱变形,将该织物置于其形变回复温度附近的热条件下进行处理,该织物很容易地恢复其初始形态,相对现有技术其形状固定率及形状恢复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敏形状记忆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中a为相邻两经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mm);b为相邻两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mm);dT为经纱直径(mm);dW为纬纱直径(mm)。
织物的经向紧度ET=dT/a;
织物的纬向紧度EW=dW/b;
经纱采用涤纶短纤纱,经纱直径dT为0.2mm,相邻两经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a为0.25mm;经纱直径与相邻两经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ET为80%;
纬纱采用形状记忆包覆纱,纬纱直径dW为0.2mm,相邻两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b为0.4mm;纬纱直径与相邻两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之比EW为50%。
且ET/EW=1.6∶1。
经测试织物的形状固定率达到85%,形状恢复率达到80%。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图中a为相邻两经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mm);b为相邻两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mm);dT为经纱直径(mm);dW为纬纱直径(mm)。
织物的经向紧度ET=dT/a;
织物的纬向紧度EW=dW/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93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