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的版尾压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97328.1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6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项建龙;卢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建龙 |
主分类号: | B41C1/10 | 分类号: | B41C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0006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压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TP设备的部件,具体是对光鼓表面的印版进行固定的部件。
背景技术
CTP(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中,为使不同幅面的印版牢牢地紧贴在光鼓表面,需要设置版头压板、版尾压板及真空系统;版头压板是固定的,而版尾压板则根据不同幅面的印版要求是可变的。一般版头压板、版尾压板压住印版的边缘长度小于8mm;考虑到CTP设备的光学系统焦距都比较短,光鼓在制版时,旋转速度较高,会产生较大的离心力等因素,版头压板、版尾压板的结构要轻,但又要把版边缘压实,这给设计、制作都带来一定的难度。
各厂家采用的版尾压板装置可分为:磁力压板,钩式压板及版尾旋转轴加版尾压板;后两种压版结构都在光鼓纵向的不同截面(与光鼓轴线垂直的截面)上,沿光鼓周向开几条滑动槽,并设置定位结构来支撑版尾压板;版尾压板通过机构的控制,可在光鼓周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移动,从而压住不同幅面的印版的版尾。
但是这样的结构由于刚性等原因,很难确保压板的平面度小于0.1mm,造成印版的受力点不均匀;光鼓高速运转后,导致印版版尾局部不同程度的翘起,因而导致“漏气”,“漏气”则会产生“飞版”(即印版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离光鼓)的现象,存在有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版尾压板结构的改进,该版尾压板结构应能有效解决印版的漏气现象,具有确保制版质量、消除安全隐患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型的版尾压板结构,包括版尾压板;其特征在于该结构还包括制作在光鼓表面的若干条沿着圆周方向伸展的长槽以及若干个版尾压板调节机构,每个版尾压板调节机构均通过一沿着长槽设置的导轨机构可滑动地定位在光鼓表面。
所述的版尾压板调节机构中,一版尾滑块通过一水平设置的横销与固定块可转动地铰接,固定块的两端分别通过一螺钉固定在版尾压板上;固定块上还设有两个配合着调节螺钉的螺纹孔,调节螺钉的顶端正对着且向上顶压着版尾压板。
所述的版尾压板上还开有若干调节孔,每个调节孔均正对着位于其下方的调节螺钉且孔径小于调节螺钉。
所述的导轨机构包括沿着每条长槽两边沿对称设置的版尾轴受压条以及与版尾轴受压条进行滑动嵌合的版尾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印版的高度,在两端的控制装置驱动下,版尾压板可打开一定的角度,并沿着光鼓周向方向运动;到达设定位置、释放驱动后,版尾压板在两端的弹簧12作用下逆时针摆动,版尾压板的头部1-1(图4中的左端)即压紧印版20的尾端。此时先松开通过2个固定螺钉2,接着用螺丝批拧动调节螺钉3,使固定块与版尾压板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最后仍然固定固定螺钉2。由于版尾滑块嵌合在版尾轴受压条上,其位置不能改变,固定块的位置也相应不变;因此,调节的结果是版尾压板与光鼓表面的相对位置产生了变化,进而对印版尾端的压力发生了变化。通过适当的调节,可使沿着光鼓轴线方向上的整个印版尾端,受到版尾压板的压力保持均匀;进而完全消除印版版尾局部的翘起现象以及引起的“漏气”后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版尾压版上加设了调节机构,因而使得这些版尾压板对印版尾端各个施压点施加的压力保持均匀;完全解决了现有设备存在的印版版尾局部的翘起现象,彻底消除了“漏气”缺陷;不但确保了制版质量、而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了正常、有效的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CTP设备中的光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CTP设备中的光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版尾压板与光鼓表面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轻型的版尾压板结构,包括定位在光鼓表面且长度方向与光鼓轴线平行的版尾压板1(图1中用点划线表示);该版尾压板的两端分别固定一版尾滑动块11,版尾滑动块11与版尾摇臂9固定连接,并且版尾滑动块11又与一版尾轴座10铰接;另有版尾拉簧12对版尾摇臂9施加拉力(版尾轴座10在驱动机构作用下,能够带动版尾压板1、版尾滑动块11、版尾摇臂9以及版尾拉簧12一起沿着光鼓的圆周方向运动)。这些均为现有版尾压板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建龙,未经项建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73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斜断锯辅助搬运装置
- 下一篇:金属面岩棉夹芯板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