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电极模拟电池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8919.2 | 申请日: | 2009-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5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高立军;吁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模拟 电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电极材料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两电极模拟电池模具。
背景技术
两电极模拟电池在电极材料性能测试过程中应用广泛,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公开的相关技术。各单位在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模拟电池装置基本上都是自行设计的,存在很多缺陷。例如装配繁琐,装配时不易控制电极和被测材料之间接触的力度,往往造成短路或者断路,装配成功率低。尤其是模拟电池密封性差,大大影响了科研进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套两电极模拟电池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电极模拟电池模具,包括内壳[3]、外壳[2]、上盖[1]、两个电极,其特征是:内壳[3]为圆柱形,内有凹形空腔,空腔上边缘开一圈槽,O形密封圈[7]嵌入圈槽中;内壳[3]底部中心位置开一圆孔,顶部电极[8]和底部电极[6]的直径与内壳[3]凹形空腔的内径相同,分别置于内壳[3]凹形空腔内的底部和顶部;底部电极[6]的底边缘开一圈槽,O形密封圈[5]嵌入圈槽中;底部电极[6]的底部中心位置开有一螺孔;内壳[3]置于外壳[2]之内,外壳[2]的底部中心位置也开有一圆孔,引线[4]穿过外壳[2]、内壳[3]底部圆孔旋入底部电极[6]的螺孔中与之连接;外壳[2]与上盖[1]通过螺纹连接,上盖[1]内腔开有一直径与顶部电极[8]直径相同的圆孔。上盖[1]的中心位置开有一螺孔,引线[9]通过此螺孔旋入并与顶部电极[8]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盖[1]的顶部、外壳[2]的底部可以加工成正多边形,如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便于利用扳手等工具将两者拧紧。也可以将上盖[1]和外壳[2]外侧面加工成正多边形,便于利用扳手等工具将两者拧紧。
先将O形密封圈[5]套在底部电极[6]的凹槽中,再将底部电极[6]放入内壳[3]中,然后将被测电极材料和隔膜等依次放入内壳[3]中底部电极[6]之上,加入电解液后,放入顶部电极[8],并将O形密封圈[7]套在顶部电极[8]上。将组装好的上述组件放入外壳[2]中,然后再拧紧上盖[1]。因为O形圈[5]和[7]的密封作用,模具可以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最后将引线[4]和[9]连接到相应电极上,其中引线[4]通过螺纹与底部电极[6]连接,引线[9]通过上盖[1]中心的螺孔与顶部电极[8]连接,并可以调节顶部电极[8]、被测体系和底部电极[6]接触的松紧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紧凑、装配简单;密封性能好,可在各种气氛中使用;主要构件都为金属材质,经久耐用;可以方便的调节电极间接触的松紧程度,装配成功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纵截面结构示意图。1为上盖;2为外壳;3为内壳;4为引线;5为O形密封圈;6为底部电极;7为O形密封圈;8为顶部电极;9为引线。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图为俯视透视图,下图为纵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图为横截面图,下图为纵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部电极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图为横截面图,下图为纵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部电极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图为俯视透视图,下衅为纵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壳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图为俯视图,下图为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两电极模拟电池模具,其特征是:内壳3为圆柱形,内有凹形空腔,空腔上边缘开一圈槽,O形密封圈7嵌入圈槽中;内壳3底部中心位置开一圆孔,顶部电极8和底部电极6的直径与内壳3凹形空腔的内径相同,分别置于内壳3凹形空腔内的底部和顶部;底部电极6的底边缘开一圈槽,O形密封圈5嵌入圈槽中;底部电极6的底部中心位置开有一螺孔;内壳3置于外壳2之内,外壳2的底部中心位置也开有一圆孔,引线4穿过外壳2、内壳3底部圆孔旋入底部电极6的螺孔中与之连接;外壳2与上盖1通过螺纹连接,上盖1内腔开有一直径与顶部电极8直径相同的圆孔。上盖1的中心位置开有一螺孔,引线9通过此螺孔旋入并与顶部电极8接触。
如图2所示,上盖1为圆柱形,其顶部被加工成正六边形,金属材质。其内腔开有两个直径不等的圈槽,其中直径较大的圈槽内壁车有一段螺纹,可与外壳2外壁的螺纹相互配合;另一圈槽的直径与顶部电极8的直径相当,可容纳顶部电极8自由上下移动。上盖1顶部中心处开有一螺纹通孔,引线9可从此螺孔旋入,通过旋入的长度调节电极和被测体系间的接触力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89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测污仪
- 下一篇:紧固件涂层模拟装车装配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