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音频振子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80685.7 | 申请日: | 2009-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8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广林 |
| 主分类号: | H04R15/00 | 分类号: | H04R15/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音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音频振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现了利用磁致伸缩材料制造的声能转换器,通过刚性传递机构将振动能传递到板状发声体上(如桌面、玻璃、柜门板等),从而使发声板发出声音,利用该技术可以制造平板式扬声器,如中国专利申请CN03102553.6(公开号CN1521934,公开日2004.08.18)公开的“一种振动驱动器输出功率的优化方法、设备及由此方法制得的产品”,其公开的产品就是将磁致伸缩棒、线圈、永磁片、线圈架组合在壳体内,通过T型杆导出振动源,从而带动板材发声。又如中国专利ZL200620108620.8(公开号CN2935690,公开日2007.08.15)公开的一种“附着型音频换能器”的具体结构,是将磁致伸缩驱动元件、线圈、线圈架、永磁片和上、下顶帽组合在机体内,通过重压式、吸盘式和固定式附着在发音板上,从而发出声音;以上两项技术方案均是利用磁致伸缩材料的特性制造的发声体,是通过将声音的电信号变化使磁场变化,使磁致材料发生伸缩,转变成机械振动信号,从而带动平板发声。但上述的技术方案均存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发声效率较低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的已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发声效率较低等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音域宽广、制造方便的音频振子。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音频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U铁帽和一个振动端盖,U铁帽中连接固定第一磁铁,第一磁铁下面依次连接第一夹板和第二磁铁,在设置方面,使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对的极性相反,第二磁铁下面依次连接第二夹板和环状内弹性体,环状内弹性体连接于振动端盖内,振动端盖中还连接一个带音频信号输入端子的驱动音圈,驱动音圈与U铁帽及第一夹板之间设有磁隙。
在上述基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有一下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
环状内弹性体为盖状结构,其盖状端面中部设有通孔、圆周部分设有围绕中心分布的相间的振动槽。
可以设置一个外壳,音频振子的U铁帽通过第一外弹性体连接于外壳内端面,外壳的另一端与音频振子的弹性振动端盖连接,弹性振动端盖的端面圆周部分设有围绕中心分布的相间的振动槽。弹性振动端盖下面连接有第二外弹性体。
所述的振动端盖也可以是加长弹性振动端盖,其加长筒形部分与U铁帽连接,U铁帽的一端和加长弹性振动端盖的一端,分别通过外弹性体与音箱平板的内壁连接,音箱平板四周采用密封件定位与密封。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大幅简化了结构,使得音频振子直接就可以作为发声元件使用,并具有体积小、发声效率高、音域宽广、制造组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音频振子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再图1的基础上,采用盖状内弹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盖状内弹性体的俯视图;
图4是在图1提供的音频振子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壳所形成的音频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弹性振动端盖的仰视图;
图6是采用图1提供的音频振子与音箱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音频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U铁帽1和一个振动端盖6,U铁帽1中连接固定第一磁铁7,第一磁铁7下面依次连接第一夹板3和第二磁铁8,在设置方面,使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对的极性相反,第二磁铁8下面依次连接第二夹板4和环状内弹性体5,环状内弹性体5连接于振动端盖6内,振动端盖6中还连接一个带音频信号输入端子的驱动音圈2,驱动音圈2与U铁帽1及第一夹板3之间设有磁隙。
图1中的各部件采用粘结连接固定,其中增加了夹板4可以有效的减少音频振子整体向外漏磁的现象,使部件整体更加有效的工作。当通过导线X向音圈通入音频信号时,音圈受磁力线推动或吸引,会在磁隙内做垂直的往复运动,音频振子中的环状弹性体在部件整体工作时,保证了音圈的中心位置,和音圈在磁隙内做垂直的往复运动的限位作用。环状弹性体可以采用耐热硅胶体、橡胶体、EVA、PU、TPR、PVC软性材料的其中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广林,未经王广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0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终端
- 下一篇:用于节约电池电力的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