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换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1212.0 | 申请日: | 200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7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丰;王海波;周建新;常春梅;陈韶范;张哲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00 | 分类号: | F28F1/00;F28F13/12;F28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杜澄心 |
地址: | 73007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立式重沸器或冷凝器的换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立式重沸器和立式冷凝器作为较为普遍的换热器类型,多以光管作为传热元件,其传热效率低下。近年来,我国开发出以烧结层来强化沸腾传热的高通量管,但其只强化了沸腾流体传热,而对于一侧流体沸腾、另一侧流体冷凝的换热器,其所起强化作用并不明显。
目前,国外出现了以内涂层/外开槽管作为传热单元的立式重沸器,传热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但外开槽的形状还不能充分满足换热管对传热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换热管,以解决即能强化管内沸腾传热,又能强化管外冷凝传热的立式重沸器或冷凝器用换热管结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换热管,在换热管外表面由增强管外侧流体扰动的多排纵锯齿和位于纵锯齿之间的对冷凝液膜进行疏导的凹槽依次排列组成流体冷凝层,在换热管内表面由使管内流体形成汽化泡核的内烧结多孔结构构成流体传热层。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换热管,由包含一个或多个上述外纵锯齿内烧结的换热管组成传热管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管在用于立式重沸器或冷凝器时,冷凝流体走管外、自上而下流动,冷凝流体通过纵锯齿扰流,冷凝液膜通过凹槽均布、减薄并疏导;沸腾介质走管内、自下而上流动,通过烧结孔形成汽化泡核。此种结构增强了管内沸腾传热的同时也强化了管外冷凝传热,实现了高传热系数下立式换热器的管外冷凝,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和凝液疏导性能,同时降低换热器的重量、减小换热器的占用空间,适合于立式重沸器和冷凝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参见附图所示。附图中编号:1.烧结层、2.纵向锯齿、3.凹槽、4.管端部、5.管外介质、6.管内介质。
由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外纵锯齿内烧结换热管结构,单个或多个换热单元通过管板及其它元件有效支撑后,构成换热管束,管束的管壳程侧均以承压壳密封后组成换热器。
换热管的换热单元结构如图1、2所示,外表面由纵锯齿2和凹槽3组成,内表面为多孔烧结层1结构。所述的外纵锯齿2、凹槽3结构与内表面多孔烧结层1结构相结合,构成外纵锯齿内烧结的传热单元。
换热器的换热原理参见图3,冷凝流体走管外,称管外介质5。管外介质5自上而下流动,由于锯齿的扰流作用及凹槽对冷凝液膜的均布、减薄作用,使管外流体冷凝传热效果得以增强;沸腾介质,称管内介质。管内介质6走管内,自下而上流动,通过烧结孔形成汽化泡核,增强管内流体的沸腾传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12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