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0792.1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8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许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御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9/00 | 分类号: | G01L19/00;G01L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程凤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表,特别是一种低成本高结合强度的压力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机具为达马达构驱动构件的润滑效果,往往会辅以一储油装置使用,该储油装置的润滑油输出管路上,则会增设一油压表,以便使用者了解压力及油量多寡功效,至于瓦斯或打气筒等构件,则于输出管路上设置一气压表,其作用原理及效果亦等同于油压表。
而上述油、气填充物使用的压力表,大致结构包含一具容置空间的壳体、一设于壳体开放端的盖体,该盖体进一步由一环盖及一可透光的盖板组构成;而壳体与盖体的结合方式,大致可分为二大类:
第一:塑料材,利用塑料材者,可通过射出方式快速成型及制造,且兼具原料成本低廉优势;选用塑料材多采用超音波密合手段,该手段缺点在于温度变化大时,因导热性不佳情况下,使得壳体内外温度差产生无法同步热涨冷缩效应,进而造成壳体与盖体产生细缝,进而造成泄气或漏油等技术课题。
第二:金属材,利用金属材者,多选用辊压封边方式结合,该技术手段虽然可克服塑料材热涨冷缩变化较大的贴合、气密性缺点,但金属成本高,且需辅以多道加工(如表面处理或毛边处理)处理工序,连带延迟了产品的量产速度,更重要的是金属不耐酸碱,以致很多化学或医疗作业环境无法适用。
整体而言,目前无论采用螺锁或超音波结合手段,皆存在其材料属性的负面技术课题,确实有待业界先进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压力表的密合性及低成本、快速制造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塑料热旋融手段,达到结合气密性的耐酸碱塑料压力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压力表,它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该壳体内部形成有一开放状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设一压力指示装置;
一盖体,该盖体密封壳体容置空间的开放端,该盖体包括一中央具有穿孔的环盖,及一设于环盖内侧面与壳体开放端间的可透光盖板;
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通过环盖与壳体相互接合的表面,进行热熔融后,旋转加压结合连接。
所述环盖包括一具穿孔平面及自平面周缘垂直延伸的环形侧墙,环形侧墙与壳体近开放端的外表面接触部位,通过热旋融接合连接。
所述壳体与盖体表面热熔融方式连接,是辅以一加热机具直接对接合表面进行热熔。
所述热熔融的壳体与盖体,是辅以一机具旋转加压融合为一体。
所述壳体与环盖为塑料材,盖板是可透光的玻璃或塑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相对于传统超音波融合而言,本实用新型热旋融技术手段,热熔融塑料表面,则可使壳体与环盖呈嵌入式结合状态,而非超音波的表面结合状态,自然可确保壳体与环盖达到最佳的贴合性,纵使温差环境产生热涨冷缩,亦不会产生裂缝,以确压力表的壳体与前盖结合的高气密性优点。
2、相对于金属辊边结合而言,本实用新型压力表的壳体与前盖,采塑料材料除最明显的原料成本低廉优势,亦无金属加工复杂、耗时缺失,更重要一点,是塑料可耐酸碱,除一般作业环境适用外,亦适合化学、医院等更严峻环境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详细的核心技术,将结合附图及一较佳结构的实施例陈述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组合立体外观图。
图3是图2的剖面图。
符号简单说明:
10:壳体 12:内表面
14:外表面 16:容置空间
18:压力指示装置 20:环盖
22:平面 222:穿孔
24:侧墙 3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压力表,该适用于液体(如润滑油)与气体(如瓦斯)通过时的压力侦测用压力表1,如图1至图3所示,主要包含:
一壳体10,该塑料射出成型的壳体10,具有一内表面12及外表面14,该壳体10内部则围构出一端开放的容置空间16,该容置空间16内设有一压力指示装置18,用于连接外部液体或气体的压力释放;
一盖体,该塑料材的盖体,是以紧配合方式套设于壳体10开放端,并用来密封开放的容置空间16,使该容置空间16呈封闭状态,主要包含一环盖20及一盖板30,其中:该环盖20具有一平面22,及自该平面周缘垂直延伸的一环形侧墙24,该平面22中央贯穿一预设直径的穿孔222,而该环形侧墙24的内径略等于壳体10的外径,以强化壳体与盖体彼此间的紧配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御杨有限公司,未经御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07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