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磁路的磁保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5114.6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0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谭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1/01 | 分类号: | H01H51/01;H01H50/16;H01H50/18;H01H50/3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连耀忠 |
地址: | 361021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路 保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新的磁路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由于线圈不需要长期供电,可以有效地降低继电器线圈的能耗,符合当前环保节能的发展大趋势,因而也是继电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现有的磁保持继电器是非平衡式磁保持继电器,它通常包括接触部分、磁路部分、推动块。接触部分通常包括常闭静簧片组件、常开静簧片组件和动簧片组件,这些组件以插装方式装入底座中,形成稳定、可靠的接触部分。磁路部分通常包括U形轭铁、磁钢、磁轭、衔铁、压簧片、线圈架和线圈绕组;U形轭铁的一端进行大变形的打扁而形成打扁结构,然后装配上磁钢和磁轭,另一端未打扁,可装入线圈架孔内。磁路部分沿底座的单方向开口装入底座中组装成继电器整件,推动块一端经卡装,与衔铁头部形成绞接,可以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使得当衔铁动作时可以带动推动块移动,推动块的另一端采用凸块结构卡入动簧片的缺口中以搭接方式形成单方向连接,可以将磁路中衔铁产生的运动位移传递给动簧片。在继电器处于复位状态下,对线圈施加脉冲电压时,磁路回路中产生脉冲磁通,它使得衔铁向轭铁方向运动,并推动动触点运动,使复位触点组(即常闭触点组)断开,置位触点组(即常开触点组)接通。脉冲电压过后,由磁钢、磁轭、衔铁的局部、轭铁的局部形成局部磁通回路,在磁钢的磁力作用下,将衔铁保持在置位状态,并维持置位触点组(即常开触点组)在导通状态;当对线圈施加反向脉冲电压时,磁路回路中产生与磁钢磁通方向相反的脉冲磁通,当该脉冲磁通等于磁钢磁通时,脉冲磁通与磁钢磁通相互作用,达到对消,使得衔铁不受外力作用,在动簧片的反力作用下,衔铁向离开轭铁方向运动,在动簧片自身反力作用下动触点也发生运动,使复位触点组(即常闭触点组)闭合,置位触点组(即常开触点组)断开。脉冲电压过后,衔铁处于自由状态,动簧片在自身机械反力作用下,并维持复位触点组(即常闭触点组)在导通状态。
图1为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磁路部分组装完毕后,是沿横向装入底座的单方向开口腔体中,从而提高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爬电距离;图3为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磁路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磁路部分处于复位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磁路部分处于置位状态的示意图。该磁保持继电器包括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底座1′和推动块2′。接触部分通常包括常闭静簧片组件41′、常开静簧片组件42′和动簧片组件43′,这些组件以插装方式装入底座1′中,形成稳定、可靠的接触部分。磁路部分通常包括U形轭铁32′、磁钢35′、磁轭36′、衔铁33′、压簧片37′、线圈架31′和线圈绕组34′;磁路部分中的U形轭铁在一端321′进行大变形打扁,形成较薄磁极,磁钢35′装入打扁部位,然后装入磁轭36′。在复位状态,磁钢35′置于轭铁32′一端的打扁处,磁轭36′与轭铁打扁处将磁钢35′夹在中间,此时衔铁33′在根部压簧片37′复原力的作用下,保持在复位位置。当磁回路中施加脉冲磁通51′后,衔铁一端331′将向轭铁运动,同时驱动推动块2′移动。当衔铁33′在脉冲磁力作用下与轭铁32′接触后,磁钢35′的磁通52′经过磁轭36′、衔铁一端331′、轭铁一端321′形成回路,将衔铁33′保持住。此时衔铁33′对推动块2′施加压力并传递至动簧片上,将动簧片保持住,使得置位触点组(即常开触点组)接通。当对磁路施加一个反向脉冲磁场53′时,当脉冲磁通53′等于或大于磁钢磁通52′时,衔铁33′在动簧片反力、复原簧片37′复原力的双重作用下回复到复位状态。在此状态下,复位触点组(即常闭触点组)在动簧片自身反力作用下保持接通状态,磁钢35′不起任何作用。该结构的优点是继电器的输出端(即触点组)与输入端(即线圈)之间的爬电距离、电气距离能够达到VDE标准中的加强绝缘水平。但是,这种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结构为非平衡式电磁机构,置位端采用磁钢进行保持,因而其置位触点组的回跳时间短、触点间的压力大,电寿命长;而复位端由于没有磁钢作用,复位触点组(常闭触点组)仅依靠动簧片的机械弹性反力自然复位,因而复位触点组(常闭触点组)的回跳时间长、触点间的压力小,电寿命短,且易发生粘结失效。在同等负载条件下,复位触点组(常闭触点组)的寿命较短,而置位触点组(常开触点组)的电寿命很长。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51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