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7634.2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463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梁世镑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世镑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 磊;王 珂 |
地址: | 355214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体 保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
背景技术
人类生活的大约三分之一时间的睡眠是与枕头相伴度过的,枕芯的质量与人体睡眠的舒适和健康有密切关系。
目前市场上的枕头品种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用各种柔软材料制成的枕芯,这类枕芯只具有简单“枕”的功能,如:枕芯用海绵、木棉或动物羽毛等填充,其中放入海绵的缺点为:太热,吸水性强,受潮后,不易将水排除;放入木棉的缺点为:变形太大,人的头部压上去后,受压部分就变成薄薄的一小层,夏天使用太热,吸湿性强,受潮后,不易将水排除;还有放入羽毛的缺点为:有异味,太热,不宜在夏天使用和潮湿地区使用,而且价格也很高。另一类为保健枕,枕面大多为波浪形,枕芯的内部设置药物、电器或磁,这类枕芯在使用时,虽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由于其结构较复杂以及内部置有易破坏的电器或易霉变的中药而需要经常更换,因而使用不方便,并且功能单一。
上述枕芯所构成的枕头大多没有按照人体的肩、颈、头各部位之间的自然生理结构状态去合理、科学的支撑,因而经常出现老年颈部以上前倾、落枕、打鼾,甚至导致某些因职业造成的颈椎病患者的病情加剧,所以枕头的硬度以适中为宜,过硬的枕头,与头的接触面积较少,压强增大,头皮会感到不舒服;太软难以保持一定的高度,会导致颈肌过度疲劳,并影响呼吸的通畅,不利于睡眠,唯有稍柔软些,又不失一定硬度,才能既减少枕头与头皮之间的压强,又保持不均匀的压力,使血液循环可从压力较小的地方通过,并保持一定的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克服现有枕头硬度大、不舒适、保健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的弊端,从而使人完全地放松,得到更好的休息并加强保健枕的保健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包括枕芯套和枕芯,其中所述枕芯置于所述枕芯套内部,枕芯包括上枕芯和下枕芯,其中上枕芯由三个内部填充有弹力棉的小柱腔体组成,上枕芯的下部设有下枕芯,下枕芯由两个内部填充有片状草本植物的大柱腔体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述五腔连体保健枕芯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且当人体头部枕在保健枕上时,放置在上层的三个小柱腔体被压缩而下陷,使得五腔连体保健枕芯的形状符合人体生理曲线,从而使人体得到更好的放松,其分体的结构对颈背都有放松保护效果;且弹力棉柔软舒适,填充有片状本草植物的大柱腔体能够释放出有益气体,明目健脑,使人在舒适的睡眠中达到保健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的后视图。
图中:
1、枕芯套;2、枕芯;21、上枕芯;211、小柱腔体;22、下枕芯;221、大柱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五腔连体保健枕芯,其整体外形可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包括枕芯套1和枕芯2,其中所述枕芯2置于所述枕芯套1内部,枕芯2包括上枕芯21和下枕芯22,其中上枕芯21由三个内部填充有弹力棉的小柱腔体211组成,上枕芯21的下部设有下枕芯22,下枕芯22由两个内部填充有片状草本植物的大柱腔体221组成,其中小柱腔体211内部填充的弹力棉柔软舒适,这种排列形式可以实现保健枕冬暖夏凉的功效,且当人体头部枕在保健枕上时,放置在上层的三个小柱腔体211被压缩而下陷,使得五腔连体保健枕芯的形状符合人体生理曲线,从而使人体得到更好的放松,且五柱保健枕的分体的结构对颈背具有放松保护的效果;另一方面大柱腔体221内填充的片状本草植物的能够释放出有益气体,明目健脑,使人在舒适的睡眠中达到保健目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世镑,未经梁世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76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