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新型窑尾溜槽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50480.4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791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朱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强龙 |
主分类号: | F27D3/15 | 分类号: | F27D3/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22545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寿命 新型 溜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行业的设备部件,确切地说是适用于链篦机——回转窑系统球团设备的窑尾溜槽。
背景技术
窑尾溜槽安装在链蓖机与回转窑的连接部分,球团矿在链蓖机内干燥、预热后,经过窑尾溜槽进入回转窑,溜槽体前半部分在窑尾密封槽中,后半部分伸入回转窑内,在工作时回转窑内的温度高达1250℃,且球团矿在回转窑转动时又直接冲刷溜槽底部,所以溜槽的工作环境很恶劣。
如图1、2所示,老式窑尾溜槽的溜槽体1′为单层一水平段加上一扇形段,分为两块,中间由螺栓联接,溜槽座5′则是整块铸造。由于老式溜槽体每块尺寸较大,铸造后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加上在折弯处会应力集中,所以在折弯处易产生裂纹甚至断裂;其次,溜槽工作环境温度高,且溜槽体前后段的温差较大,使溜槽体易产生较大变形;还有溜槽体扇形段伸入回转窑里高温膨胀,导致扇形边缘易产生裂纹。上述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溜槽体的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新型窑尾溜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新型窑尾溜槽,包括溜槽体和溜槽座,所述溜槽体分为三块,各块均为尾部密封的空心体,块与块之间以止口对接,止口凹槽与凸起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所述溜槽体为单一直段或斜段。
所述溜槽体尾部具有一段较短的单层,并在单层处开有多个收缩缝隙。
所述溜槽座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块。
本实用新型对老式窑尾溜槽进行了上述改进后,大大延长了窑尾溜槽的使用寿命,且安装更方便,从而减少了检修维护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溜槽在高温、高粉尘、腐蚀环境下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老式窑尾溜槽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侧视图,图1(c)为图1(a)的俯视图;
图2(a)是老式溜槽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侧视半剖图,图2(c)为图2(a)的俯视半剖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窑尾溜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截面图,图3(c)为图3(a)的俯视图,图3(d)为图3(a)的A-A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溜槽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侧视图,图4(c)为图4(a)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1″——溜槽体 2——止口
3——空腔 4——收缩缝隙
5、5′——溜槽座 6——回转窑
7——风管 8——窑尾密封槽
9——冷却风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此窑尾溜槽的溜槽体1为单一斜段,防止了产生应力集中部位,溜槽体1分为三块,每块之间以止口2对接,止口凹槽与凸起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避免了老式溜槽体以螺栓拧紧联接,在高温膨胀时产生的应力所导致的变形、裂纹。各块均为尾部密封的空心体,空腔3可通入冷却风,冷却风通过风管通入溜槽深处,冷却后的热风从溜槽前端排到窑尾密封槽中,这样不仅对溜槽体进行了一定的冷却又不影响回转窑窑内温度,并缓解了前后段的温差,且溜槽体尾部只有很短的一段为单层,在单层处开有多个收缩缝隙4,避免了热胀时产生裂纹。
如图4所示,溜槽座5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所以对溜槽座的改进是将溜槽座分为对称的两块,加上结构的适当调整,减小了铸造时产生的内应力,防止使用过程中的变形。
如图5所示,此窑尾溜槽的溜槽体1″为单一直段,安装在链蓖机与回转窑6的连接部分,冷却风通过风管7通入溜槽深处,冷却后的热风从溜槽前端排到窑尾密封槽8中,这样不仅对溜槽体进行了一定的冷却又不影响回转窑窑内温度,并缓解了前后段的温差。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例如溜槽体由两块或四块对接而成等等。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强龙,未经朱强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04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