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干式通信光缆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42532.3 | 申请日: | 2009-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733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军;陈炳炎;刘意;沈小平;石东星;曹志刚;李刚;范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33江苏省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干式 通信 光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心束管式通信光缆。
背景技术
传统的通信用光缆扎纱只起到固定缆芯的作用,阻水还需要填充阻水油膏或者纵包双面阻水带来完成,由于填充了阻水油膏,生产过程中难免有油膏会撒到地面上或粘到模具上,不便于清洁。纵包阻水带后还要在阻水带的外面再用扎纱来固定,成本也会有所提高,况且传统的普通扎纱通常都是由PE长丝和PP长丝组成,在护套工序中缆芯过机头后,在200℃的高温作用下,马上进入水槽冷却,扎纱会收缩,由于扎纱是螺旋缠绕在缆芯上,势必会把缆芯越扎越紧,收缩比较大的话会扎破束管,损坏光纤,从而影响光纤的正常传输。填充阻水缆膏后,光缆在敷设施工时需要开剥接续,会有油膏流出或滴出,还需要把油膏清除干净后剥纤熔接,这样就会影响施工进度,填充阻水缆膏后还会增加光缆的重量,从而导致光缆运输成本和制造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阻水效果较好、重量较轻且成本更低的通信光缆。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半干式通信光缆,包括缆芯和护套,所述的缆芯包括位于中心的加强件、围绕所述的加强件外周设置的多个松套光纤单元,所述的每个松套光纤单元由松套管、内设在松套管中的多根光纤以及填充在松套管与光纤之间的纤膏组成,所述的缆芯还包括将所述的多个松套光纤单元包裹在其中的低收缩性阻水扎纱。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收缩性阻水扎纱由高强度聚乙烯长丝组成。
所述的护套包括包覆在低收缩性阻水纱外周的钢塑复合带、位于最外层的聚乙烯外护套。
所述的缆芯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的中心加强件相平行的填充绳。
所述的中心加强件外周还套设有垫层。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低收缩性阻水扎纱,当有水接触此扎纱时,其迅速吸收膨胀,以填补缆芯的各空隙,从而阻断水流通过,起到阻水作用,从而代替了传统光缆缆芯内设置阻水油膏带来的弊端,不仅清洁环保,而且生产施工简单方便,单位长度光缆重量较轻,且光缆产品制造成本得到降低,并节约光缆运输费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信光缆横截面视图;
其中:1、缆芯;11、加强件;111、垫层;12、松套光纤单元;121、松套管;122、光纤;123、纤膏;13、低收缩性阻水扎纱;14、填充绳;2、护套;21、钢塑复合带;22、聚乙烯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光缆,包括缆芯1和设置在缆芯1外周的护套2,其中缆芯1由位于中心的加强件11、设置在该加强件11周圈的多个松套光纤单元12以及填充绳14所组成,其中每个松套光纤单元12包括松套管121、设置在松套管121内的多根光纤122以及填充在松套管121与光纤122之间的纤膏123,上述多个松套光纤单元12、填充绳14、加强件11通过低收缩性阻水扎纱13纵包在一起共同形成所述的缆芯1,所述的护套2由包覆在低收缩性阻水扎纱13外周的钢塑复合带21以及位于最外层的聚乙烯外护套22组成。
同时为了防止各松套光纤单元12收到加强件11的应力冲击,在加强件11的外周可套设一层防护垫层111。
本实用新型通信光缆由于缆芯的松套光纤单元、加强件以及填充绳与扎纱之间的空隙内不需填充任何物质,因此,其实质为一种半干式光缆,其具有如下优点:1、由于低收缩性阻水扎纱有较低的后收缩性、抗拉强度及膨胀系数较低,在成缆过程中不易使PBT松套管变形;2、光缆内不填充阻水油膏,和传统的光缆相比重量轻,能降低光缆运输费用;3、光缆内不填充阻水油膏,和传统的光缆相比清洁环保,便于生产及施工;4、此光缆不填充阻水油膏,阻水作用由低收缩性扎纱代替,可以降低光缆的制造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25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