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新型灯罩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6335.0 | 申请日: | 200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182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云海;王星光;唐德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3/02 | 分类号: | F21V3/02;F21V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50301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背光 模组 新型 灯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制造领域,具体是指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灯罩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目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驱动电路有灯管并联和灯管串联两种。采用并联工作时,成本较串联的高。所以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灯管串联的工作模式。液晶显示器发展的趋势是显示面积越来越大,且越来越扁薄化。显示面积的增大,就使灯管的长度增长,从而灯管的工作电压就增加。这样两灯管之间的漏电流也就相应的增加。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的灯罩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灯罩100内部设有灯管300,其开口处夹有导光板200。面板的扁薄化,就使灯管中的两灯管的间距变的更短,而这又使两灯管之间的漏电流变的更大。总之,面板的发展,都是使灯管的漏电流增大。而在低气压下,由于空气的电离,此漏电流还会变得更大。
针对不良面板,测试灯管的高低压端电流,根据实践中所得到的数据来看,灯管的漏电流较大,以至于流过灯管高压端电极的电流超过规格。而在低气压条件下,漏电流还会变大,高压电极的电流也就相应的变大。流过高压端电极的较大电流在灯管的高压侧产生局部高温,此持续的高温导致灯罩变黄,导光板靠近高温部份熔化,增光片变黄;且过大的电流也导致高压端电极变黑,灯管老化加剧;而以上劣化现象又使漏电流进一步加大,高压电极电流也进一步加大。所以在高原地区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以上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新结构灯罩,可以在不影响扁薄外观尺寸和光学特性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增加了两灯管之间的间距,减少了漏电流,改善了温升。经测试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我国所有高原地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新结构灯罩,整体呈U形,其开口端夹有导光板,内部设有两灯管;该灯罩靠近灯管的两侧边的宽度大于靠近导光板两侧边的宽度。
所述灯罩底部具有一弯曲部。
灯罩中两并排灯管之间的杂散电容与距离成反比,而流过它的漏电流则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串联工作时,两高压电极之间有1600V,而从高压端到低压端,其压差呈递减关系,所以漏电流也呈相同的趋势,其所产生的局部温升也呈相应的梯度关系。所以,灯罩宽度加宽,灯管间距加大,可以有效地改善灯管的漏电流,从而改善温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的灯罩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新结构灯罩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新结构灯罩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2所示,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新结构灯罩10,整体呈U形,其开口端夹有导光板20,内部设有两灯管30;该灯罩10靠近灯管的两侧边11、12的宽度大于靠近导光板20两侧边的宽度13、14。
灯罩10中两并排灯管30之间的杂散电容与距离成反比,而流过它的漏电流则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串联工作时,两高压电极之间有1600V,而从高压端到低压端,其压差呈递减关系,所以漏电流也呈相同的趋势,其所产生的局部温升也呈相应的梯度关系。所以,灯罩宽度加宽,灯管间距加大,可以有效地改善灯管的漏电流,从而改善温升。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部分相同,请参阅图3所示,新结构灯罩10,整体呈U形,其开口端夹有导光板20,内部设有两灯管30;该灯罩10靠近灯管的两侧边11、12的宽度大于靠近导光板20两侧边的宽度13、14。所不同的是,该灯罩10底部还具有一弯曲部15。这是由于导光板是6.0mm的,而灯管直径是2.4mm,而为了尽量增加灯管之间的间距并保留灯管和灯罩之间的间曲距,所以加宽的灯罩10具有一弯曲部15。经过装机测试,本实用新型所有光学参数都在规格内,且符合高原地区应用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63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