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模式手机来电感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3737.5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4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友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友贵 |
主分类号: | H04M1/00 | 分类号: | H04M1/00;H04W88/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701 广东省东莞市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式 手机 来电 感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来电感应器。特别是一种能感应多模式的来电信号的手机来电感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但人们在外出携带手机时,常常将手机放在包里,尤其是女士喜欢将放在随时携带的挎包中,在室外或公共场合等常因环境嘈杂而听不见手机的铃声,耽误事情。因而有外置式手机来电感应器的产生,公知的手机来电感应器一般包括:天线、信号滤通电路、控制电路、提示装置组成。提示装置可以是声、光信号、图形或物体的转动等。但已有技术的外置式手机来电感应器只能接收一种模式的来电信号,对于多模式手机同时并存的今天,这种单模式式手机来电感应器的使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发明内容
针对已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模式手机来电感应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两组分别由天线、信号滤通电路、控制电路、提示装置组成的来电感应电路,每组来电感应电路的天线与该组信号滤通电路连接、该信号滤通电路与该组控制电路连接、该控制电路与该组提示装置连接,其中一组的信号滤通电路可以接收第二代(2G)手机模式而另一组的信号滤通电路可以接收第三代手机(3G)模式。该两组来电感应电路的提示装置可以是声、光装置、图形或物体的转动装置等。整个装置可以安装在一个透明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同时接收多模手机来电信号。方便不同模式的手机用户,特别是对于双模式双卡双待手机用户更为适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气原理图。
图中:11、21为天线、12、22为信号滤通电路、13、23为控制电路、14、24为提示装置、M为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分别由天线11、21、信号滤通电路12、22、控制电路13、23、提示装置14、24组成的来电感应电路,每组来电感应电路的天线11或12与该组信号滤通电路12或22连接、该信号滤通电路与该组控制电路13或23连接、该控制电路与该组提示装置14或24连接,其中一组的信号滤通电路可以接收第二代手机(2G)GSM、PHS、CDMA制式而另一组的信号滤通电路可以接收第三代手机(3G)制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接收第二代手机模式的第一组来电感应电路的信号滤通电路12和控制电路13采用集成块IC1组成,该第一组集成块内部带有第二代手机(2G)模式的信号滤通电路和相应的放大驱动电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收第三代手机(3G)模式的第二组来电感应电路的控制电路23采用第二组集成块IC2组成;其信号滤通电路22包括两个二极管D1、D2、两个电容C1、C2,第一二极管D1负极、第二二极管正极与天线21连接;第一二极管D1正极、第二二极管负极分别接第一电容C1的两端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接第二组集成块IC2的REF端脚且接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另一端接电池负极;第二二极管负极接第二组集成块IC2的VN端脚。
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提示装置14、24分别包括两个发光二极管LED11、LED12和LED21、LED22,所有发光二极管LED11、LED12、LED21、LED22正极接电池正极,第一组发光二极管LED11、LED12负极接第一组集成块IC1的相应端脚;第二组发光二极管LED21、LED22负极接第二组集成块IC2的相应端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示装置还包括一个两组共用的电机M,两组来电感应电路的控制电路通过一个驱动电路与电机连接,该驱动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以及三极管Q1,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两组集成块IC1、IC2的相应端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池负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电机M。当两组来电感应电路中的任一组收到信号时,与该组连接的第三二极管D3或第四二极管D4导通,从而使三极管Q1通导推动电机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友贵,未经张友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37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炉水渣系统清水池
- 下一篇:一种用于波束形成网络的Butler矩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