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机读的一次性电子塑料封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2339.1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6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兵 |
主分类号: | G09F3/03 | 分类号: | G09F3/03;G06K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机读 一次性 电子 塑料 封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条,特别是指一种使用在密封物体开启处的可机读的一次性电子塑料封条。
背景技术
目前,银行等单位用来密封钱箱等密封物体的封条主要是纸质或塑料材质的。使用者通过在塑料封条上编号或在纸质封条上盖章等方法来判别封条的真伪。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上述方法防伪的封条都易于被仿造,且仿真度高,人眼不能正确判别,造成实际应用的不安全。因此,现有的封条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机读的一次性电子塑料封条,包括封板、封带和带感应线圈的射频电子集成电路芯片,封带单向插入内嵌电子芯片的封板完成施封后,通过对射频电子芯片内加密数据的机读方式来判断封条的真伪,从而解决目前各类封条存在的人为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可机读的一次性电子塑料封条,包括封板、封带和带感应线圈的射频电子集成电路芯片,封板设有贯穿板面的密封槽孔,槽孔内部设有斜面凸台,封板内部嵌有带感应线圈的射频电子集成电路芯片,封带上设有连续的单向锥形齿,封条材料为可热成形的塑料。使用时,将封带穿过待密封物开启处的连接装置后,插入封条板上的密封槽孔内,由于封带上的单向锥形齿的直径小于密封槽孔内斜面凸台的直径,单向锥形齿利用塑料的弹性挤压收缩通过密封槽孔内的斜面凸台后不能反向退回,完成施封。因为封条带上的单向锥形齿是连续的,所以可以将封带单向拉紧。启封时,用专用的射频阅读器读取封条内射频电子芯片中的加密数据来判断封条的真伪,从而确保对密封物体的施封。注塑生产时,封板上可设有折断凹痕,启封时可不借助任何工具,手工撕开封条。封板上设有标识区,可通过印刷或粘贴等方式增加条形码、号码、手工签名等识别封条真伪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一次性的电子塑料封条,通过将封带单向插入内嵌电子芯片的封板完成施封。通过对射频电子芯片内加密数据的机读方式来判断封条的真伪,有效杜绝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判。本封条结构安全合理,适合各类密封物的施封。
附图说明
图一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图二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三是本实用新型的施封示意图。
图中1.封板,2.封带,3.密封槽孔,4.折断凹痕,5.标识区,6.斜面凸台,7.带感应线圈的电子芯片,8.空腔,9.单向锥形齿,10.引导头,11.入口,12.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使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封条生产时,将带感应线圈的射频电子集成电路芯片(7)用注塑的方法内嵌在封板(1)内的空腔(8)里,用射频读写设备将加密的数据写入到射频电子集成电路芯片(7)中。
入图2、3所示实例中,将封带(2)的引导头(10)穿过待密封物开启处的连接装置后,从封板(1)上密封槽孔(3)的入口(11)方向插入密封槽孔(3),从密封槽孔(3)的出口(12)穿出。由于封带(2)上的单向锥形齿(9)的直径小于密封槽孔(3)内斜面凸台(6)的直径,单向锥形齿(9)利用塑料的弹性挤压收缩通过密封槽孔(3)内的斜面凸台(6)后只能单向运动,不能反向退回,完成施封。因为封带(2)上的单向锥形齿(9)是连续的,所以可以将封带(2)单向拉紧,且只能一次性使用。
启封时,首先对封条的外观和施封情况进行检查,随后用专用射频读写设备对电子塑料封条中的加密数据进行阅读并解密,判断封条的真伪。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封板(1)上设置了折断凹痕(4),可不用借助外部工具仅用手工的方法即可撕断封条,这种设计便于在禁止使用锋利工具的地点如飞机上或在没用外部工具的情况下使用。
如图1所示,在封板(1)的标识区(5)内,可用刻印或粘贴的方式提供编码、条形码和签名等其他识别手段。
通过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可见本实用新型这种通过将封带单向插入内嵌电子芯片的封板完成施封,对封条内嵌的射频电子芯片内加密数据的机读方式来判断封条真伪的方式,克服了原有封条依赖人为判断的不安全因素,且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一次性使用,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用途广泛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兵,未经于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23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