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30077.5 | 申请日: | 2009-0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10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元;贾福华;王未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世元;贾福华;王未鲁 |
| 主分类号: | A61B17/42 | 分类号: | A61B17/42;A61M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清方 |
| 地址: | 100088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减压 一次性 人工流产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妇产科医疗器械,人工流产手术使用的流产吸引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工流产的吸引管只有一个负压通道,使用时,通过可控电动人工流产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将胚胎组织吸出。在吸宫时子宫受到刺激,宫内压力增加(正压)易发生宫腔内血液逆流进入腹腔,造成人流并发症(出血多、人流综合反应、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加重受术者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在人工流产手术中能够降低宫内压力的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在原有吸引管的内侧壁装置一个微细空气导管(简称副管),形成主管与副管。吸引管管身前段为圆弧形顶,圆弧形顶的一侧具有主管的吸引窗口,末端为主管的出口;副管有进入孔和排出孔,其进入孔有两个开口,前后排列于吸引管背部的前段,其排出孔有一个开口,位于吸引管背部的后段。
上述的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所述的吸引管管身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人工流产手术中采用本发明,可使吸宫时宫腔内增高的压力,通过副管向外排气排液,以降低宫腔压力,从而避免了宫血逆流,预防了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减轻了疼痛,减少了出血。
2.减压式吸引管的主、副管为一体形成管身,外观为圆形,前部圆弧,对肌体组织没有磨损和划伤,使用方便。
3.经哈尔滨市妇产医院、国家计生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等医院先后近千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证明,使用本品由于降低了术中的宫腔压力,从而杜绝了宫血逆流,明显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病率;同时由于宫腔压力的减小,有利于子宫的收缩,促进了血窦的闭合,减少了出血(减少出血量5-15毫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产品的正面示意图。
附图3时本产品的背面示意图。
附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其组成包括:吸管1,其上部为弧形顶2,弧形顶2的一侧具有吸管窗口3;所述的吸管1内设有两个管腔,大腔是吸管主管11,小腔是空气导管(副管)4,主管与副管互不相通,主管11利用吸管窗口3吸引胚胎组织,由吸管1的末端开口吸出,副管4的双进入孔5和排出孔6开口于吸管1背部的侧壁上,使宫腔与大气相通。
上述的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副管4的双进入孔5位于吸管窗口3的对应位置前后排列,使吸管窗口3进入子宫后副管4可以调节宫腔内压,并通过吸管1后段的排出孔6完成泄压工作。
上述的吸管1为弧形,以适应人体的生理曲线。
本实施例由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主管与副管一次性成型。
在所述吸引管后部设有便于手术者操作的手柄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世元;贾福华;王未鲁,未经王世元;贾福华;王未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00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旧橡胶资源化再生反应器
- 下一篇:汽车发动机气缸盖润滑油路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