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铸机扇形段水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28888.1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34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鹏;曾珊;彭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24 | 分类号: | B22D11/12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铸机 扇形 水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铸机扇形段,尤其是一种连铸机扇形段水冷结构。
背景技术
铸坯被拉出结晶器下口时,仅在表面凝结一层很薄的坯壳,继续进入扇形段区域二次冷却凝固和顺利拉坯。扇形段辊子直接与铸坯表面接触,具有高温、重载、工况恶劣等特点,因而对轴承和辊子冷却效果有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扇形段水冷结构中(如图1、图2、图3),设备冷却水对轴承和辊子进行冷却时,方形空心型钢紧贴立板两侧焊接,矩形空心型钢焊于立板和支撑块交叉处,在辊子剖视图中(如图2)可以看出存在A、B、C、D四处焊接盲点,所以空心型钢与立板或支撑块的接触面四周需满焊防止泄漏,焊接量大。
另外,由于扇形段区域铸坯冷却过程产生大量水雾,空心型钢材质如果采用碳素结构钢,极易锈蚀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如果采用不锈钢,而立板和支撑块材质为碳素结构钢,焊接后热处理时易产生裂纹,造成漏水现象。同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焊缝易发生破裂而造成冷却水泄漏,且修复补焊量大,不利于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连铸机扇形段水冷结构,它能使辊子的供、回水管和轴承座的供、回水管与与扇形段立板和支撑块之间无焊接盲点,焊接量少、维护方便,极大地降低了扇形段漏水现象发生率和设备检修时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连铸机扇形段水冷结构,包括立板和设置在立板上的支撑块,在立板上设置有辊子的供、回水管及轴承座的供、回水管,辊子的供、回水管和轴承座的供、回水管沿立板的外侧边设置,辊子的供、回水管分别通过设置在支撑块内的水流通道与辊子冷却水通道连接,所述轴承座的供、回水管分别通过设置在支撑块内的水流通道与轴承座冷却水通道连接。
位于立板上侧边的辊子的供水管通过设置在支撑块内的辊子供水通道与辊子冷却进水通道连接,位于立板上侧边的辊子的回水管通过设置在支撑块内的辊子回水通道与辊子冷却回水通道连接;位于立板侧边上的轴承座的供水管通过设置在支撑块内的轴承座供水通道与轴承座冷却进水通道连接,位于立板上的侧边的轴承座的回水管通过设置在支撑块内的轴承座回水通道与轴承座冷却回水通道连接;所述位于每个支撑块内的轴承座供水通道之间通过轴承座供水管连接,所述位于每个支撑块内的轴承座回水通道之间通过轴承座回水管连接。
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水汽的锈蚀,辊子的供、回水管和轴承座的供、回水管均为不锈钢管。
位于立板上侧边的辊子的供、回水管分别通过不锈钢弯头与位于立板左、右侧边的辊子的供、回水管连接;所述位于立板上侧边的轴承座的供、回水管分别通过不锈钢弯头与位于立板左、右侧边的轴承座的供、回水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辊子的供、回水管和轴承座的供、回水管与扇形段立板和支撑块之间在焊接和热处理过程中易产生裂纹的问题,降低扇形段制造过程中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漏水现象的发生率,保证设备冷却水路的可靠性,利于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原有连铸机扇形段水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C向视图;
图6为图4中D-D剖视图;
图7为图5中E-E剖视图;
图8为图5中F-F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4、5、6、7、8所示,一种连铸机扇形段水冷结构,包括立板1和设置在立板1上的支撑块2,在立板1上设置有辊子3的供、回水管4、5及轴承座6的供、回水管7、8,辊子3的供、回水管4、5和轴承座6的供、回水管7、8沿立板1的外侧边设置,辊子3的供、回水管4、5分别通过设置在支撑块2内的水流通道与辊子冷却水通道9连接,轴承座6的供、回水管7、8分别通过设置在支撑块2内的水流通道与轴承座冷却水通道10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88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