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位检测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27126.X | 申请日: | 2009-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134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M11/12 | 分类号: | F01M11/1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检测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油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润滑油在保证汽车零部件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发动机和变速器中都有润滑油来各部件的正常运行。因此,润滑油的量是否合适对汽车工作状态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判断润滑油的量多采用油位计。通过油位计可以直观的看到冷机及热机时的油量。常用的油位计由拉环,密封圈、油位尺、尺座和导管部分组成。尺座呈圆柱体,其柱体上有环槽,密封圈固定于该环槽中。尺座底部与油位尺固定连接,尺座顶部和拉环固定连接。导管是空管。拔出或插入时,油位计都是沿着直线方向。由于油位计与导管之间要保证一定的密封性,故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另外,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比较紧凑,又是在直线方向上用力,不便于施力;在拔出时,由于要求的力量较大,又会由于惯性作用而使操作人员的手碰到发动机上的一些部件,而导致伤害。由此,油位计在拔出或插入时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位检测装置,以解决在拔出或插入时,操作人员能够很方便的操作油位检测装置,避免人身伤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位检测装置,包括油位尺、尺座、密封圈和导管,尺座上有环形凹槽,密封圈嵌于环形凹槽中,尺座底部固定连接油位尺,导管是空管,油位尺及尺座装配在导管中,由密封圈密封。所述的油位检测装置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与尺座顶端铰接连接,铰接点为杠杆运动的支点;所述导管顶端的侧壁上有通孔;拉杆一端穿过导管上的所述通孔,另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柄部;所述通孔在高度方向上留有拉杆上下位移的空间。
所述的尺座顶端有通槽,拉杆与通槽两壁通过销钉连接。所述的尺座顶端有断口,拉杆与断口壁通过销钉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油位检测装置,尺座与拉杆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拉杆可以旋转一定的角度。当拉杆旋转时,拉杆的一端与到导管通孔上侧相抵触,由于杠杆作用,使尺座上的密封圈被轻易的压入导管中;同样,反方向旋转时,可以轻易的将密封圈取出导管。这样,一方面用较小的力完成油位尺的取拔,另一方面避免由于惯性,使人身与周围零部件摩擦,造成人身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位检测装置的断面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位检测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油位检测装置由油位尺3、尺座1、密封圈2、拉杆4和导管5组成。尺座1上有环形凹槽,密封圈2固定于该凹槽中,凹槽可以有多个,对应的密封圈2也为多个,以增强密封效果。尺座1底部固定连接油位尺3。导管5是空心管,在其顶端有断口,侧壁上有通孔7。通孔7高度大于拉杆4的厚度,通孔7的宽度大于拉杆4的宽度。拉杆4的中部与尺座1顶端通过销钉6活动连接。当油位尺3放置在导管5内,拉杆4的左端恰好可以以倾斜的方式插入到导管5顶端侧壁的通孔7内,拉杆4的右端穿出导管5的断口。
作为连接方式的优选方案,可以在尺座1顶部开一通槽8,通槽8对应导管通孔7,通槽8底端高于导管断口底端。拉杆4可以和槽部8两壁通过销钉6活动连接。
另外,还可以在尺座1顶端开一断口。导管5的通孔7连通断口。拉杆4置于断口中,与断口壁通过销钉6连接。
在油位尺3、尺座1和拉杆4连为一体后,将其整体插入导管5中时,拉杆4的一端可以放置到导管5顶端的通孔7内,另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柄部。
当用手下压拉杆4右端柄部时,拉杆4的左端由于被通孔7上端限制,只能向下压尺座1,进而使尺座1与导管5紧密结合,完成油位检测装置的安装。当用手向上提升拉杆4右端时,拉杆4的左端由于被通孔7下端限制,只能向上拉尺座1,进而使尺座4上的密封圈2在导管5内向上移动,直到其与导管5分离,完成取拔油位尺3。
拉杆4与尺座1之间是通过铰接连接,其与导管5之间的作用,是以铰接处为支点,拉杆4两端的力相互作用,以此来拔出或插入油位尺3。此作用过程充分利用杠杆原理,以保证在相同工作压力的前提下,减小插入或拔出油位尺3所需要的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71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