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用智能无刷散热器风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0446.2 | 申请日: | 2009-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2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胡金山;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安市日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智能 散热器 风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无刷散热器风扇,尤其是一种汽车无刷
散热器风扇控制器。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发动机过热,燃烧室周围的零部件(缸套、缸盖、气门等)必须进行适当的冷却。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有三种形式,水冷却、油冷却和空气冷却。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以水冷却为主,用气缸水道内的循环水冷却,把水道内受热的水引入散热器(水箱),通过风冷却后再返回到水道内。为了保证冷却效果,汽车冷却系统一般由散热器、节温器、水泵、缸体水道、缸盖水道、风扇等组成。以轿车为例,散热器负责循环水的冷却,它的水管和散热片多用铝材制成,铝制水管做成扁平形状,散热片带波纹状,注重散热性能,安装方向垂直于空气流动的方向,尽量做到风阻要小,冷却效率要高。为了提高散热器的冷却能力,在散热器后面安装风扇强制通风。以前的轿车散热器风扇是由曲轴皮带直接带动的,发动机启动它就要转,不能视发动机温度变化而变化,为了调节散热器的冷却力,要在散热器上装上活动百页窗以控制风力进入。现代轿车已经普遍使用风扇电磁离合器或者电子风扇,当水温比较低时离合器与转轴分离,风扇不动,当水温比较高时由温度传感器接通电源,使离合器与转轴接合,风扇转动。同样,电子风扇由电动机直接带动,由温度传感器控制电动机运转。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散热器风扇控制器是采用专用芯片控制与五相直流无刷电机为主要部件配合构成的,但是这种电机线头比较多,二路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线头少的散热器风扇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车用智能无刷散热器风扇,包括中央处理器、直流无刷电机、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的输入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机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直流无刷电机的输入端连接,其特征在于:直流无刷电机为采用霍尔效应传感器的三相直流无刷电机,霍尔效应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
此项设置中将原来五相直流无刷电机换成三相直流无刷电机,这样的设置减少了线头,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系统采用了PI控制技术,使得三相电机运转平稳、效率高,同时提高了散热器风扇运转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接线插头、稳压电路模块、过压欠压检测电路模块、过温检测电路模块、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中央处理器为微控制器芯片,稳压电路模块、过压欠压检测电路模块、过温检测电路模块、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分别的输出端分别与微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接线插头一端与电机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此项设置中相应的电路模块的连接,使整个电路结构简单化,使散热器风扇运行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电路框图;
图2为微控制芯片处理信号的处理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可知,一种汽车用智能无刷散热器风扇,包括中央处理器、直流无刷电机(BLDC)、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的输入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机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直流无刷电机的输入端连接,直流无刷电机为采用霍尔效应传感器的三相直流无刷电机(MOSFET),霍尔效应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接线插头、稳压电路模块、过压欠压检测电路模块、过温检测电路模块、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中央处理器为微控制器芯片,稳压电路模块、过压欠压检测电路模块、过温检测电路模块、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分别的输出端分别与微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接线插头一端与电机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过压欠压检测电路模块、过温检测电路模块、转速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模块分别与微控制器芯片的A/D部分、A/D部分、IC1捕捉部分连接。
参考图2可知,一种汽车用智能无刷散热器风扇的微控制芯片处理信号的处理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安市日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瑞安市日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04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