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腰吊式摄像支撑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0143.0 | 申请日: | 2009-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4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樊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学飞 |
主分类号: | G03B17/56 | 分类号: | G03B17/56;F16M13/04;F16M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吊式 摄像 支撑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的支撑架,尤其是它以使用者腰部为支撑点,用吊钩吊挂在裤带上,是随身携带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人们在进行摄影或摄像时,为了提高成像的稳定性或减轻手臂的负担,通常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但是,三脚架或独脚架的使用是受拍摄环境及拍摄要求等诸多因素限制的,尤其是三脚架,还存在携带不方便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是不宜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的。因此,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在使用时都还是用手擎托着进行拍摄,不仅拍摄的影像不够稳定,而且,时间稍长就手臂酸痛,严重影响拍摄工作。
目前公知的三脚架或独脚架的云台是与摄像机或照相机底部的螺孔固定连接的,所以,在摄像过程中如果突然需要改为手持式拍摄的话,就必须先停止拍摄,把摄像机从三脚架或独脚架上卸下后再继续。不仅操作麻烦,更严重的是不能保持拍摄的连续性。正是这个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比如抓拍时)也就不得不放弃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给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提供了一种能随身携带的支撑装置。克服了目前公知的三脚架或独脚架存在的携带不便,且常常因拍摄环境或拍摄要求的限制而无法使用的问题。使人们在使用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时,随时随地都能得到支撑。同时,在摄像过程中如果需要摆脱支撑架时,能随时脱离而不影响拍摄的连续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多节套杆和紧固件构成可伸缩的支撑杆,使用时将杆拉出并调节长度,若将杆收紧它会变得很短,以便收藏。支撑杆底部的杆底与吊钩用轴销连接,在使用时吊钩就扣在裤带上构成支撑杆底部的支撑点。由于支撑点在裤带上,所以它就是一个随身携带的支撑架,随时随地都能使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获得支撑点。为了使摄像机或照相机在拍摄时能随时脱离支撑架,支撑杆的顶部设计为一个凹台,它的上表面是向里凹的球面。而与摄像机或照相机底部连接的是一个球顶螺杆,这个螺杆顶部是与凹台上表面吻合的球体。拍摄时将球顶螺杆停靠在凹面上,既稳定又能自由转动,同时,当需要摆脱支撑架时,能随时脱离而不影响拍摄的连续性。在凹台的中心点还有一个螺孔,当支撑架不使用时,只要将球顶螺杆从摄像机或照相机底部卸下,然后固定到凹台的中心螺孔上收藏起来即可。为了使拍摄更加稳定、手更加放松,可以在脖子上套上吊带,吊带另一端的带圈套在支撑杆的靠顶位置,利用带扣可以调节吊带的长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支撑,获得稳定的影像,减轻手臂的负担;又能随时脱离支撑架自由拍摄,而不影响拍摄的连续性。同时,它携带方便、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图。
图2是凹台和球顶螺杆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附件——吊带。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效果说明图例。
图5是将支撑架收拢时的形状。
图中(1)套杆,(2)紧固件,(3)杆底,(4)轴销,(5)吊钩,(6)凹台,(7)球顶螺杆,(8)螺孔,(9)吊带,(10)带扣,(11)带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多节套杆(1)和紧固件(2)构成可伸缩的支撑杆(这部分的结构与目前公知的三脚架的单脚结构基本一样,故这部分的实施方案细节就不再赘述了)。在支撑杆的底部套接一个杆底(3),然后通过轴销(4)与吊钩(5)连接。在支撑杆顶部套接凹台(6),凹台的凹面与球顶螺杆(7)的球面相吻合(见图2的剖面)。
使用时,球顶螺杆与手持式摄像机或照相机的底部固定,让球顶螺杆的球面停靠在凹台的凹面上(如图4)。收藏时,球顶螺杆固定到凹台的螺孔(8)中(如图5)。
使用图3中的附件可获得更加稳定的拍摄效果。使用时将吊带(9)套在脖子上吊带另一端的带圈(11)套在支撑杆的靠顶位置,利用带扣(10)可调节吊带的长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学飞,未经樊学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01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