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电话与电台转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8932.0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320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安正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8/04 | 分类号: | H04W88/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0002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电话 电台 转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应急通信保障的移动电话与电台转接装置,尤其是一种可实现远程电台在无电台信号覆盖环境下使用移动电话网作为中继进行通话的话音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无线电台(包括手持台)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通信或在一定覆盖范围内进行互相通信,它是应急通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通信工具,例如:IDEN等数字集群、350M常规通信网、一般常规对讲系统等。由于成本高、投资巨大、地区广阔,网络覆盖很差。为了能够实现无覆盖范围内事故现场的多个电台能够与应急指挥中心保持通话,实现实时指挥,非常有必有采用一种能够把现场电台话音接入到指挥中心的设施。目前的类似产品只有通过短波电台进行超短波的话音转接,由于投资大、语音效果差,同时在近距离(600公里内)使用有较大的限制,极少有人采用。本产品是采用了将公众移动电话网作为电台的语音中继的一种专用产品,当前数字化音频处理已经非常成熟,专业化的DSP处理芯片和语音数字处理芯片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产品即采用了DSP数字处理芯片,通过多种算法和控制技术实现两个不同的通信系统进行通信。
移动电话与电台转接装置由外壳、供电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音频处理芯片、DSP处理软件系统、外围接口组成;本产品一般安装在应急救援车内,供电采用于宽电压芯片,可适用于各种车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电台通信网络覆盖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性能良好的移动电话与电台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它主要包括外壳、电源模块、数字音频处理模块、DSP数字处理模块、DSP处理软件,所述的外部移动电话MIC、GND以及外部电台、语音信号、MIC、GND等信号均由DB15接口连接至数字音频处理模块;外部电台的PTT、COR信号经由DB15接口连接至DSP数字处理模块,外部的车载9至36V的电源经由电源接口输入至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将外部电源转为3.3V为数字音频处理模块DSP数字处理模块供电。外部移动电话的语音信号通过DB15连接至话音开关,并通过开关连接GND或数字音频处理模块;通过DSP数字处理模块将两边的数字语音进行软件滤波、平滑、降噪、分析、识别DTMF后从另外的方向输出,同时根据分析和识别的结果判定是否打开PTT信号以及是否支持电台优先等策略。
本发明延伸了无线电台的覆盖范围,降低了投资,同时由于专为车载设计,更便于安装携带,为各个应急通信保障的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发明的通信互联功能使得在应急通信的现场可以在无电台覆盖的情况下进行与指挥中心的通话,将现场多个不同电台的话音与指挥中心互联互通,这对于应急通信组建临时指挥系统提供了较好的的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软件主程序处理流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软件中断程序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介绍: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外壳、电源模块、数字音频处理模块、DSP数字处理模块、DSP处理软件。附图1所示,外部移动电话MIC、GND以及外部电台、语音信号、MIC、GND等信号均由DB15接口1连接至数字音频处理模块2;外部电台的PTT、COR信号经由DB15接口1连接至DSP数字处理模块3,外部的车载9至36V的电源经由电源接口4输入至电源模块5,电源模块5将外部电源转为3.3V为数字音频处理模块2和DSP数字处理模块3供电。外部移动电话的语音信号通过DB15接口1连接至话音开关6,并通过开关连接GND或数字音频处理模块2;通过DSP数字处理模块将两边的数字语音进行软件滤波、平滑、降噪、分析、识别DTMF后从另外的方向输出,同时根据分析和识别的结果判定是否打开PTT信号以及是否支持电台优先等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安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安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89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