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补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3266.1 | 申请日: | 2009-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25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余江;赵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韩 洪 |
地址: | 3131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补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补液装置。
背景技术
密封铅酸蓄电池为荷电出厂的免维护贫液电池,在充电生产过程中蓄电池 为有利于电化学反应,内部是富液状态。在目前蓄电池的初充电状态中,充电 阶段极为重要,且耗时极长,如果在这个阶段内电池内部产生缺液,就会产生 充电时活性物质反应不完全,甚至因内部缺液而使得电池内部局部温度急剧升 高,电池内部局部温度的升高,会产生电池的变形故障以及单格的充电接受能 力下降等严重的质量问题,更加严重的问题会导致个别单格内部长期处于缺液 状态,而难于发现。在这类电池出厂后,在用户使用普通充电器进行充电时, 由于在电池内部酸量不足,充电不完全,而产生充电器迟迟无法进行正常的转 换电流阶段,即充电器不转灯现象,电池内部的局部温度越来越高,直接进入 到电池的早期PCL效应阶段,电池出现热失控,直接将电池充鼓。如何保证在 如此长的充电阶段保证电池内部不产生缺酸的问题在整个电池的初充电阶段就 极为重要。
目前,铅酸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采取开口式酸壶,如图1所示,在酸壶1 中插入一根导管2,将酸壶1下端连同导管2插入电池3的注液孔中。使用该酸 壶装置时,电池内部持续恒流充电,在充电中后期,由于电极电位达到析氢或 析氧电位,电池内部开始持续析出气体,待析出气体在电池内部产生的气压超 过酸壶液压时,电池内部气体开始析出,在析气的瞬间,电池内部产生一个时 间极短的缺液状态,不能做到及时的补液,对活性物质的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且在企业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在现场控制时,很难控制每根导管均能正常插到 位,尤其在充电结束后,酸管未插到位、下口孔径过小或中部弯折等现象时, 酸壶中的酸液不能及时回流到导管中,使得整个酸壶的液面未明显下降,液压 得不到降低,始终高于电池内部的析出气体的气压,气体就无法正常排出,所 以表面上看到酸壶中酸量很高,但电池内部是缺液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补液装置,能够保证 蓄电池每个单格处于富液状态。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蓄电池补液 装置,包括酸壶、设于酸壶内的导管,所述导管设于酸壶下部,与酸壶为一体 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导管的长度为15mm。
作为优选,所述导管的下端高于酸壶底部8mm。
作为优选,所述导管的孔径占酸壶下端孔径的2/3。
作为优选,所述酸壶下部设有补液孔。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蓄电池补液装置,能够保证蓄电池 每个单格处于富液状态。在注塑时就将导管直接置于酸壶中,在电池的充电化 成中后期开始析气时,导管一侧由于孔径比较大,且导管底部高于酸壶底部, 这一侧的液压低于另一侧,气体首先必从该部位排出,在析出气体的同时,由 于电池内部气压降低,另一侧的液压相对增加,酸液就源源不断从另一侧补入 电池内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员工进行插管作业,避免了员工操作失 误,且设置补液孔,使得电池在析气过程中得以源源不断补液,不会产生在析 气过程的瞬间电池内部缺液现象,因为持续不断的补液,也避免了在充电结束 后内部气体未及时排出而产生的内部缺液问题。保证了在蓄电池的初充电阶段 得以持续富液的可靠性。
说明书附图
图1为现有酸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一种蓄电池补液装置,包括酸壶1、设于酸壶1内的导管2,所述 导管2设于酸壶1下部,与酸壶1为一体结构。所述导管2的长度为15mm。所 述导管2的下端高于酸壶1底部8mm。所述导管2的孔径占酸壶1下端孔径的 2/3。所述酸壶1下部设有补液孔4。具体补液操作时,将酸壶1底部套上固定 的橡胶底座,直接扣于电池3的注液孔上即可。操作工检查扣紧后,在酸壶中 进行补液至酸壶上部高度的2/3处,后续操作工只需检查酸壶中的酸液情况, 保证酸壶中能见到酸量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未经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32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