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0129.2 | 申请日: | 200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480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清华;李正;费香泽;邢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地址: | 10019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配电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杆塔试验基地进行杆塔真型试验时,需采用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对杆塔加载。图1为现有技术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加荷装置包括:液压加荷室1、加荷绳2和转向地锚,液压加荷室1包括多个液压缸4,每个液压缸4的缸头连接有加荷绳2,加荷绳2须通过预埋在地面的转向地锚转向,再经其他辅助塔架连接到杆塔上(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以对杆塔施加具有某一确定方向的外力。如果液压加荷室1包括的多个液压缸4全部运行时,对应地需要多根加荷绳同时在地面转向,所有的加荷绳2将形成加荷绳群,在地面形成一个集中转向区域,同时形成了转向地锚的布置区域。在加荷装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在转向地锚的布置区域中以预设间距布满转向地锚,但这样容易导致加荷装置中加荷绳的相互缠绕,如果所需转向地锚没有规律布置,则会明显增加实际所需使用的转向地锚的数量,而实际使用过程中,局部区域,例如转向地锚的布置区域的边缘区域的转向地锚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作用,这造成成本上的浪费。
图2为现有技术转向地锚T字型布置结构示意图。为了降低成本,可采用T字型排列转向地锚,以省去实际使用中无法用到或使用几率较小的转向地锚。如图2所示的加荷装置中,多根转向地锚3布置形成T字型转向地锚群。具有T字型排列的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可对位于液压加荷室1中的液压缸4的出缸方向(即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杆塔加载外力的同时,保证加荷绳2不会互相缠绕。
但是对于杆塔位于与液压缸出缸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图中所示的Y方向),如果还采用具有T字型布置结构的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进行外力的加载,则会导致加荷绳的相互缠绕。可见,现有的基于T字型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并不适用于杆塔位于与液压缸出缸方向垂直的方向情形下的杆塔加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用以实现在使用较少数量的转向地锚布置形成八字型转向地锚群,用以降低对位于与液压缸出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杆塔施加外力时,多根加荷绳之间相互缠结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包括:
转向地锚群,包括多根以预设间距、且以八字型布置的转向地锚;
液压加荷室,包括多个提供加载力的液压缸;
多根加荷绳,每根加荷绳分别与一个所述液压缸以及一个所述转向地锚连接,通过所述转向地锚将所述液压缸输出的外力传递给位于与所述液压缸出缸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杆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还可包括:将所述转向地锚群中的多根转向地锚连接为一个整体的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上还可形成有以预设间距排列的辅助地锚。所述转向地锚下方布置有预先埋入地下的基础,所述转向地锚与所述基础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的数量与所述加荷绳的数量相同。
本实用新型转向地锚群中的转向地锚具有八字型布置的结构,可实现对位于与液压缸出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杆塔施加外力,相对于现有的满布方式,在施加外力过程中,加荷绳不会碰触缠绕,所需使用的地锚数量和基础用量大大减少,有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转向地锚T字型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转向地锚的加荷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压加荷室; 2-加荷绳; 3-转向地锚;
4-液压缸; 5-框架梁; 6-辅助地锚;
31-第一加荷绳; 32-第二加荷绳; 33-第三加荷绳;
34-第四加荷绳; 41-第一液压缸; 42-第二液压缸;
43-第三液压缸; 44-第四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0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恒定压边力的拉深试验模具
- 下一篇:多功能沥青混合料试件切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