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0001.6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9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黄德辉;张康卫;杜新港;魏志洲;周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16 | 分类号: | E21B31/16;E21B3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唐维宁 |
地址: | 3002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换套 切割 打捞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修井作业取换套专用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切割、打捞、遇卡退出功能的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地层的流体场、压力场发生很大变化,加之频繁的油水井措施和修井施工以及井身结构、完井固井质量、管材及腐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油水井套管的破裂、变形、穿孔、错断等套管损坏现象不断发生,取换套技术作为一种快捷有效的修井工艺,是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常规的取换套工艺,需要在保证油套外环空无固结物时,先下入割刀割断套管,然后再下捞矛打捞油套的两趟作业程序才能完成取套工作,作业时间长。
2008年8月13日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可退卡瓦式套管接箍定位打捞器》(公开号CN201100111Y),在上接头的下部连接反扣释放接头,反扣释放接头下部连接筒体,筒体内壁均匀分布轴向换位凸键,筒体内壁的下部有筒体内锥面;在筒体内有一个抓捞卡瓦,抓捞卡瓦上端有卡瓦限位座,卡瓦限位座的外壁上有换位凹槽;抓捞卡瓦下端有外锥面,抓捞卡瓦外锥面在筒体内锥面上向下滑动,使抓捞卡瓦下端的卡瓦牙收缩。在筒体的下端螺纹连接有套铣管或引鞋。该打捞器在取套换套施工中具备打捞、退出、套磨铣、释放四种功能;切割、取套、套管回接工作均在套铣管内进行。由于套铣管或引鞋接在筒体的下端,套磨铣作业时,该打捞器整体都随管柱转动,特别是在作业遇卡时,抓捞卡瓦与筒体易脱离,导致作业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套铣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存在的套铣管或引鞋接在筒体的下端,套磨铣作业时,该打捞器整体都随管柱转动,作业遇卡时抓捞卡瓦与筒体易脱离,导致作业失败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包括筒体、卡瓦,卡瓦下端为锥形体,卡瓦位于筒体内孔中,筒体下端是与卡瓦下端锥形体相配合的锥形内孔;旋转轴上端与动力机构固定连接,下端与割刀固定连接;承重压帽固定安装在旋转轴上端部,承重压帽上端安装有钢球;承重压帽下方的旋转轴外圆周有凸台;承拉筒、换向接头、筒体、引鞋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承拉筒上端内凸台的下端面坐在钢球上;承重压帽的下端面与换向接头的上端面有能够相互啮合的凹槽和凸台;控制套下端与卡瓦上端连接,卡瓦、控制套位于筒体、换向接头与旋转轴之间的环空内;控制套上端的内凸台孔径小于旋转轴的凸台阶外径;控制套的套筒上有换向槽;径向固定安装在换向接头上的换向销钉的前端位于换向槽内。控制套套筒上的换向槽为“L”型;切割、打捞作业时,换向销钉位于换向槽“L”上端;打捞遇阻上提管柱时,换向销钉位于换向槽“L”的下端右侧。换向销钉位于换向槽“L”的上端时,卡瓦下端的锥形体与筒体下端的锥形内孔之间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易于及时判断油套是否割断;实现一趟作业完成切割、打捞;具有可退功能,能够在切割后的油套遇卡时及时退出打捞筒,防止井下复杂事故发生;节省人力物力,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旋转轴,2.引鞋,3.筒体,4.卡瓦,5.控制套,6.换向销钉,7.凸台,8.换向槽,9.换向接头,10.承重压帽,11.钢球,12.承拉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取换套切割打捞装置,主要包括旋转轴1、承重压帽10、承拉筒12、换向接头9、筒体3、控制套5、卡瓦4等。旋转轴1为中空轴,上端与动力机构固定连接,动力机构为旋转轴1提供动力,下端与割刀固定连接,割刀用于切割套管。承重压帽10固定安装在旋转轴1的上端部,通常采用螺纹固定连接;承重压帽10的上端面均布有凹槽,钢球11安装在凹槽内。
承拉筒12、换向接头9、筒体3、引鞋2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安装在旋转轴1外;承拉筒12内孔上端有凸台,凸台的下端面坐在承重压帽10上端的钢球11上,与旋转轴1能够相对转动。承重压帽10的下端面与换向接头9的上端面有能够相互啮合的凹槽和凸台。
控制套5下端与卡瓦4上端连接,本实施例采用控制套5下端的外凸台阶与卡瓦4上端内孔凸台阶配合连接方式。控制套5、卡瓦4位于筒体3、换向接头9与旋转轴1之间的环空内。卡瓦4下端为锥形体,筒体3下端是与卡瓦4下端锥形体相配合的锥形内孔。旋转轴1外圆上有凸台7,且承重压帽(10)丝扣处的孔径小于旋转轴1的凸台7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00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