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多层绕线线圈的高性能磁致伸缩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7966.X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719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吴斌;赵继辰;刘增华;何存富;樊尚春;张力新;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H11/04 | 分类号: | G01H11/04;G01L5/04;G01N29/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慧 |
地址: | 1001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多层 线线 性能 伸缩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多层绕线线圈的高性能磁致伸缩传感器,属于声学传感器技术领域,其作用是把传感器产生的电磁能通过钢绞线转换成机械能(声能),并通过对机械能(声能)的分析来对钢绞线的预应力大小、缺陷有无等进行检测。该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钢绞线的长距离检测,也可用于管道流体流量的无损在役测量。
背景技术
现今,对于钢绞线的预应力大小、缺陷有无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多为压电传感器,但此种传感器安装复杂,重复性较差,因此给实际检测带来了很多不便。北京工业大学的吴斌、张易农等发明了一种用于钢绞线超声导波检测的磁致伸缩传感器,安装简便且信号重复性好,但能量转换效率低,接收信号幅值低、信噪比差,限制了其检测范围和检测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了预应力钢绞线中施加的预应力.大小无法快速、准确、在役测量的缺陷,以及管道流体流量的无损在役测量,提出了一种采用多层绕线线圈的高性能磁致伸缩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中的传感器提高了检测信号的幅度及信噪比,进而增加了检测范围,提高了检测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激励端传感器和接收端传感器,激励端传感器包括鞍片、永磁铁、轭铁、以及套在钢绞线外表面的夹片和螺线管,螺线管外表上的两端及中间部分均设置有台阶,每两个台阶之间的部分都环绕有漆包线,每经过一个台阶漆包线便改变一次环绕方向。螺线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夹片,夹片内表面形状与钢绞线外表面形状相适应并与钢绞线紧密接触。在夹片的外表面套有鞍片(当进行管道检测时可直接将鞍片套在管道外表面,无需夹片),鞍片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三片永磁铁,轭铁与位于螺线管两端的、在钢绞线同一轴线方向上的两块永磁铁的外端面相连接;接收端传感器的结构与激励端传感器的上述结构相同,并与激励端传感器沿钢绞线的轴向并列布置。所述的激励端传感器和接收端传感器的螺线管上所环绕的漆包线为N层,N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6的整数,层与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每两个台阶之间部分的各层漆包线的环绕方向相同,各层环绕的漆包线之间采用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漆包线的两端与功率放大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传感器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幅度有较大的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进而增加了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有效检测范围并提高了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安装示意图;
图2螺线管6上三层线圈缠绕的示意图;
图3不同层数线圈串并联激励时的接收信号对比,(a)单层线圈激励,(b)双层线圈并联激励,(c)三层线圈并联激励,(d)双层线圈串联激励,(e)三层线圈串联激励,(f)幅度比;
图4不同层数线圈串并联接收时的信号对比,(a)单层线圈接收,(b)双层线圈并联接收,(c)三层线圈并联接收,(d)双层线圈串联接收,(e)三层线圈串联接收,(f)幅度比;
图5激励接收传感器优化前后的接收信号对比,(a)单层线圈激励接收,(b)优化后激励接收。
图中,1、钢绞线或管道,2、夹片,3、鞍片,4、永磁体,5、轭铁,6、螺线管,7、漆包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内容提供一下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激励端传感器和接收端传感器,传感器主要包括有鞍片3、永磁铁4、轭铁5、以及套在钢绞线1外表面的夹片2和螺线管6,螺线管6外表上的两端及中间部分均设置有台阶,每两个台阶之间的部分都环绕有漆包线7,每经过一个台阶漆包线7便改变一次环绕方向,漆包线7的两端与信号发生器相连。螺线管6的两端均设置有夹片2,在夹片2的外表面套有鞍片3,鞍片3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三片永磁铁4,轭铁5与位于螺线管6两端的、在钢绞线1同一轴线方向上的两块永磁铁4的外端面相连接。螺线管6上所环绕的漆包线7共有三层,内层线圈的两端为711和712,中层线圈的两端为721和722,外层线圈的两端为731和732,层与层之间用黑色胶带相隔,每两个台阶之间部分的各层漆包线的环绕方向均相同,若将线圈端头712和721相连接,端头722和731相连接,再将激励电压加载在线圈端头711和732,即可实现三层线圈的串联连接。若将线圈端头711、721和731相连接,端头712、722和732相连接,再将激励电压加载在线圈端头711和712,即可实现三层线圈的并联连接,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79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组件芯片之双片复合式金属外壳
- 下一篇:蕊冷式X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