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锁安全端子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6860.4 | 申请日: | 200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6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佟成秋;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佟成秋;王林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193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6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端子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锁安全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标准的插座在接通电源后,插座内的载流端子始终处于导电状态,当儿童、老年人及宠物误碰插座孔内的载流端子时容易触电,安全性低。而且,当标准插头的插销插入后,插头不会被锁紧,造成插头工作时松动、脱落而发生意外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不插入插头插销时,带电端子不带电,在通电时插头的插销被锁紧,安全性能高的双锁安全端子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锁安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电源的相线和中线连接的带电端子、用于夹紧插头上插销的移动端子、芯体、弹性锁销、升降弹簧和限位弹簧,芯体安装在外壳内,所述带电端子与外壳固定连接,在与带电端子相应位置的芯体上安装有移动端子,所述带电端子上端向内折弯与移动端子上端相配合,在芯体一侧设置有鸡心槽,限位弹簧一端固定在外壳底部,另一端与鸡心槽连接,升降弹簧一端与外壳底部固定,另一端装入芯体上的弹簧槽内,在与插头上插销相应位置的芯体内设置有锁销安装室,弹性锁销与芯体之间紧配合安装在锁销安装室内,所述弹性锁销包括转动轴和解锁转动板,所述解锁转动板上设置有插销导向斜面和解锁凸缘,转动轴与芯体可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设置有与芯体之间的限位台,与解锁转动板上端相应位置的芯体上设置有芯体限位孔,与解锁转动板下端相应位置的外壳底部设置有芯体限位台。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安全端子组件具有断电锁死、插入解锁功能,只有使用标准插头的插销插入时才能导电,使用其他物品插入时移动端子不带电,可有效防止误碰触电的发生,安全性能高。
2.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安全端子组件具有通电锁紧功能,在插头的插销完全插入后稍施以外力,使芯体产生y1的位移。撤除外力,芯体自动回弹y2的位移,此时,带电端子上端的折弯压紧移动端子上端,插头导通电流并被锁紧。由于载流插头被锁紧,不会因插头工作时松动、脱落而发生意外事故。
3.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安全端子组件具有解锁断电、拔出锁死功能,不工作时,下压插头使芯体产生y2位移,撤除外力,芯体自动回弹y1位移,此时插头断电并解锁,可轻松从插座孔中拉出。将插头的插销拔出后,锁销自动归位,并将芯体锁死。在外力的作用下,也不会产生y1及y2的位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锁安全端子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双锁安全端子组件芯体及移动端子下移的示意图;
图3为双锁安全端子组件导电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芯体部分的示意图;
图5为与弹性锁销相应部分芯体的剖视图;
图6为弹性锁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双锁安全端子组件的示意图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包括外壳、与电源的相线和中线连接的带电端子1、用于夹紧插头上插销的移动端子2、芯体4、弹性锁销3、升降弹簧5和限位弹簧6,芯体4安装在外壳内,所述带电端子1与外壳固定连接,在与带电端子相应位置的芯体上安装有移动端子2,带电端子1上端向内折弯与移动端子2上端相配合。在芯体4一侧设置有鸡心槽15,限位弹簧6一端固定在外壳底部,另一端与鸡心槽连接。升降弹簧5一端与外壳底部固定,另一端装入芯体上的弹簧槽内。在与插头上插销相应位置的芯体内设置有锁销安装室,弹性锁销3与芯体之间紧配合安装在锁销安装室内。弹性锁销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弹性锁销包括转动轴14和解锁转动板11,所述解锁转动板11上设置有插销导向斜面12和解锁凸缘13,转动轴14插入芯体上的转动轴孔8中与芯体可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设置有与芯体之间的限位台10,与解锁转动板11上端相应位置的芯体上设置有芯体限位孔7,与解锁转动板下端相应位置的外壳底部设置有芯体限位台9。弹性锁销可以采用高弹性的塑料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佟成秋;王林,未经佟成秋;王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68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