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机智能软启动和调压节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3318.3 | 申请日: | 200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4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光;肖萍萍;杨树臣;于彦民;刘龙;罗红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P1/26 | 分类号: | H02P1/26;H02P23/0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纪尚 |
地址: | 130052 吉林省长春市凯旋***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智能 启动 调压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多年来世界各国从电机的设计制造、电机的选择使用、电网供电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从电机的设计制造方面人手,开发出了高效节能电动机,使效率显著提高,可大量节能。但这种电机造价较高,而且经济效果较大地取决于负载的情况,即对于长期工作于额定负载、连续运行的应用场合,其节能效果能达到最佳。但对大多数电机用户来说,怎样使现有设备上的电机工作于效率较高的状态显得更为现实。
国外从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中小型异步电动机的节能研究,1975年美国宇航局工程师Frank Nola为减少航天飞机上泵和风扇能耗而研制的功率因数控制器:即在定子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只要负载率小于额定负载率,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基本是和它的负载率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功率因数作为控制输入电压信号,并通过该类装置控制定子端电压来调节输入功率,使其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该类装置空载时节电率为40%左右,总节电率大致为20%左右,功率因数有一定改善,但并未超过0.5。
利用晶闸管交流调压技术研制的软起动器是从70年代开始应用的,以后美国宇航局工程师诺瓦又把功率因数控制技术结合进去,以及采用微电脑代替模拟控制电路,发展成现在的智能化电机节能控制器。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公司都生产软起动器,例如:美国Allen-Bradley公司在90年代初期推出T系列的智能控制器(SMC-SmartMotor Controller);GE公司生产的软起动器最大功率为850kW,额定电压500V.额定电流1.18kA,最大起动电流为5.9kA;在欧洲,德国的金钟默勒公司的Softpact系列起动器在欧洲销售得较好;意大利SIEI公司生产的软起动器额定电压达到690V,额定电流达到1.6kA。由于能源紧缺我国也从七十年代开展了大规模节能装置的研究。据国家第七批节能产品推广项目介绍,研制出了ID,DJZ,XSZ等等一大批系列节电器。其空载节电率大于30%左右,轻载(小于30%负载率)为33-43%左右。但这些产品功能还不完善,性能不稳定,界面不友好,同国外产品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而国外产品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对使用人员要求高,限制了在国内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机智能软启动和调压节能装置,它通过软启动后自动调解电动机供电电压进入节电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单片机的P1.0、P1.1、P1.2与比较器相连,比较器与同步信号光耦检测相连,SCR与同步信号光耦检测相连,单片机的P0.0-P0.7口与A/D转换电路数据输出端D0-D7相连,单片机的P1.4、P1.5、P1.6与缓冲器74LS373的输入端D0-D2相连,缓冲器输出端Q0,Q1,Q2与光耦驱动的阴极2脚相连,光耦驱动的输出4脚与SCR的控制端相连,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与A/D转换电路的模拟输入端INO相连,A/D转换电路的输出端D0-D7与单片机的P0-P7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电动机在轻载、变载和空载情况下的极限耗能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和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动机的节能与安全监控当中。产生的节能效益和安全效益将十分显著,是电动机节能与安全监控技术的一大改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工作原理
控制系统以单片机为主控单元,电流过零检测、同步信号整形、三相平衡检测、A/D转换、光电驱动隔离等部分组成控制系统其它单元。通过光电耦合器检测SCR模块电流过零状态取得三相同步信号,经比较器得到整形后的三相TTL同步脉冲信号直接与单片机P3.3-P3.5接口。三相平衡检测由同步信号光耦检测电路实现,通过比较器引入检测结果;利用电流互感器完成检测当前主电路负载的变化情况,经过A/D转换后由P0口将检测结果送入单片机。单片机产生控制脉冲,由P1.4-P1.6口发出,通过缓冲器、驱动电路直接驱动SCR模块,同时通过同步信号检测电路确保三相触发信号的同步。
工作过程
控制系统上电后,开始识别三相同步信号,并进入软起动程序。此时系统不检测A/D参数,只检测三相平衡状态及三相同步信号,如果三相同步信号或三相平衡状态异常,控制系统将作出保护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未经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33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