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催化裂化烟道稳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90872.6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143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陆刚;闫涛;黄荣臻;陆波;邵松;于力;刘良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瑞昌石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11/00 | 分类号: | C10G11/00 |
代理公司: | 洛阳明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智宏亮 |
地址: | 471003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裂化 烟道 稳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双动滑阀后高温烟道结构设计,主要涉及一种催化裂化烟道稳流器。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装置中为了满足操作时高温烟气的流量调节和降压安全泄放,必须在第三级旋风分离器的后部烟道(为了满足650-750℃的高温和耐磨要求,催化装置烟气管道通常设置隔热耐磨衬里)上设置双动滑阀和降压孔板,高温烟气经双动滑阀和降压孔板降压后,再经过热量回收设备降温后排放到烟筒。其中,高温烟气经过双动滑阀时压力降低0.12-0.18MPa,压力几乎降低到阀前的1/2,相应的烟气速度也增加1倍,而且由于双动滑阀的阀口流道为长槽形,因此最终导致阀后的流场速度高而且速度分布紊乱和不均匀。因此双动滑阀后部烟道虽然设置了隔热耐磨衬里,但衬里被冲刷磨损导致金属外壳超温和磨损的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改进耐磨层衬里的结构、材质和增加厚度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解决上述烟道磨损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烟道磨损,把烟道的使用寿命从1-3年提高到4-5年(其余部分烟道的使用寿命在10-20年),但这种措施仍然无法满足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催化裂化烟道稳流器,以实现高温烟气在经过双动滑阀降压增速后的流场稳定,尤其是保护双动滑阀后部烟道的衬里不受高速扰流的磨损冲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催化裂化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催化裂化烟道稳流器,所述烟道稳流器设置在催化裂化烟道双动滑阀后部的变径位置,烟道稳流器为不锈钢筒体结构,其内侧所具有的高温高强高耐磨衬里延伸至催化裂化烟道的小直径烟道段,从而使烟道稳流器与催化裂化烟道的小直径烟道段相联构成小直径烟道段伸入大直径烟道段的过渡烟道;所述烟道稳流器其不锈钢筒体的外侧具有高温高强高耐磨衬里,烟道稳流器其不锈钢筒体端部具有沿筒体圆周分布的缺口。不锈钢筒体与催化裂化烟道的小直径烟道的金属壳体相联接。
所述沿烟道稳流器筒体圆周分布的缺口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圆弧形或锯齿形。
本实用新型在催化裂化烟道双动滑阀后部的变径位置设置烟道稳流器,可以改善阀后高温烟气的流动工况,阻隔高速扰流对烟道的直接冲刷磨蚀,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满足了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流场计算和模拟,可以明显看出,没采用烟道稳流器的原有结构,流体在经过阀口到达后部烟道后,存在严重的不稳定的摆流现象,而且靠近边壁附近有大量的回流,对烟道边壁形成非稳态的严重冲刷;采用了烟道稳流器的新结构后,流体在经过阀口到达后部烟道后,摆流现象消失,靠近边壁附近的回流量大大减少,回旋流体减少80%以上,流体对烟道边壁冲刷大大减少。这种新型的烟道稳流器,即可以在新建的催化裂化装置上使用,也可以在保持前部双动滑阀和后部降压孔板不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对老装置的旧有烟道进行改造和替换,方便实施,节省时间和费用,但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烟道稳流器,2、衬里,3、缺口,4、小直径烟道段。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如图1所示,催化裂化烟道双动滑阀后部的变径位置设置烟道稳流器,烟道稳流器1为不锈钢筒体结构,其内侧所具有的高温高强高耐磨衬里2延伸至催化裂化烟道的小直径烟道段4,从而使烟道稳流器与催化裂化烟道的小直径烟道段相联构成小直径烟道段伸入大直径烟道段的过渡烟道;所述烟道稳流器其不锈钢筒体的外侧具有高温高强高耐磨衬里,稳流筒的长度为滑阀公称直径尺寸的50-80%,为了平衡套筒两侧压差和改善流场,筒体上开置了直径10-100mm的小孔,整个筒体的开孔率在5%-30%。为了改善套筒出口的二次降压和增速,套筒端部具有沿筒体圆周分布的缺口3,缺口3为沿烟道稳流器筒体圆周分布的锯齿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瑞昌石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洛阳瑞昌石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08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