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体静脉红外扫描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85986.1 | 申请日: | 200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420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宏;陈刘奎;李立;司小书;金宏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5/117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宗贵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静脉 红外 扫描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体静脉红外扫描仪。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静脉图像的应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例如用于身份识别的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用于帮助医学诊断的各种静脉图像处理技术等,都在实际应用中凸现其重要性。随着静脉图像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图像的获取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使用的体表静脉图像采集技术大都是使用LED阵列进行照明,这种技术只适合于对小面积的静脉进行图像采集,如手指静脉采集等,因为使用这种方法采集大面积的静脉时往往需要大量的LED。这种技术使用的LED的数量与采集部位的面积是成正比的,以手静脉采集为例,对手掌静脉进行采集大概需要几十个LED,若对更大面积的部位进行采集则需要的LED数量会更多。使用如此多的LED,必然造成其能耗变大,成本增高,稳定性也大大降低。
随着静脉图像采集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对大面积体表静脉采集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LED阵列技术对此造成了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体静脉红外扫描仪,使用红外发光器件对体表静脉进行扫描,利用红外感光器件将扫描结果转化为数字图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人体静脉扫描仪包括系统控制模块、机械传动模块、光电转换模块、光学成像模块,其中所述系统控制模块通过SCSI排线与所述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接口与所述机械传动模块连接,所述机械传动模块通过机械传动部件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通过光源控制接口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连接,所述光学成像模块通过反射光路与所述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系统控制模块通过USB接口与外部计算机实现通信。
所述光学成像模块使用红外发光器件作为扫描仪的光源,并使用了与红外发光器件相匹配的反射镜组和镜头。
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红外感光器件,将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输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所述的系统控制模块、机械传动模块、光电转换模块、光学成像模块均置于红外滤光玻璃与机壳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所述红外滤光玻璃置于机壳最上部,以滤除环境中除指定红外光之外的光波成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①功耗小、成本低、稳定性高,能够对大面积体表静脉进行扫描;
②采用线性光源进行照明,克服了传统LED阵列存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与光电转换模块的连接关系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拆除前机壳后的侧视图。
其中,
1-计算机、2-系统控制模块、3-机械传动模块、4-光电转换模块、5-光学成像模块、6-USB接口、7-步进电机控制接口、8-光源控制接口、9-机械传动部件、10-反射光路、11-SCSI排线;12-透光缝、13-红外发光器件、14-反光镜组、15-镜头、16-红外感光器件;17-滑杆、18-红外滤光玻璃、19-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体静脉红外扫描仪,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具体参见图1,该人体静脉红外扫描仪包括系统控制模块2、机械传动模块3、光电转换模块4、光学成像模块5,其中系统控制模块2通过SCSI排线11与光电转换模块4连接,系统控制模块2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接口7与机械传动模块3连接,机械传动模块3通过机械传动部件9与光学成像模块5连接,系统控制模块2通过光源控制接口8与光学成像模块5连接,光学成像模块5通过反射光路10与光电转换模块4连接,系统控制模块2通过USB接口6与外部计算机1实现通信。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与光电转换模块的连接关系侧视图,通过该侧视图可见,光学成像模块使用红外发光器件13对扫描目标进行照射,反射光由透光缝12反射回机壳,经过由反射镜组14决定的反射光路10进入光电转换模块4,光电转换模块使用红外感光器件16及与其匹配的镜头15将光学成像模块输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5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