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坩埚生产光学玻璃的出料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82683.4 | 申请日: | 200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89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自力;黄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赛林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7/01 | 分类号: | C03B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李高峡 |
地址: | 6102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坩埚 生产 光学玻璃 出料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玻璃生产装置,特别是单坩埚生产光学玻璃的装置。
背景技术
无色光学玻璃生产一般分为间歇式熔炼和连续式熔炼。间歇式熔炼的生产设备为单坩埚生产炉,产品的加料、熔炼、升温、搅拌、降温等生产工艺过程都在一台生产炉内完成,直至出料,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周而复始。
单坩埚生产炉出料管配接方法一般分为直管配接和弯管配接。直管配接方式是将一根竖直出料管配接在铂金单坩埚底面某位置,出料嘴竖直向下,通过1段式或2段式控温系统调节直管温度,从而控制出料速度和出料口玻璃液温度,如图1所示;弯管配接方式是将带有一段弧度的弯曲出料管配接在铂金单坩埚底面边部位置,出料管方向仍然向下,通过弯管两端的2段式控温系统调节直管温度,从而控制出料速度和出料口玻璃液温度,如图2所示。
出料管直管配接方式,由于出料管竖直向下,玻璃液在竖直方向上冲击较大,没有缓冲,成型时成型条纹不易解决;出料管弯管配接方式,由于出料管与铂金单坩埚配接位置在埚底边部位置,容易产生搅拌器均化死角,埚内条纹不易消除,增大了产品出现杂乱条纹的几率,降低了产品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坩埚生产光学玻璃的出料管结构,可避免成型时产生成型条纹,也不会在搅拌器内形成均化死角,可避免埚内产生条纹。
一种单坩埚生产光学玻璃的出料管,包括至少一段竖直直管、一段斜直管、两段弯曲管,管路上有电极温控装置。
所述出料管至少有一处变径结构,管径由大变小。优选的,所述变径结构有两处。
所述变径结构位于弯管与斜直管连接处。
所述电极温控装置有三段。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降低玻璃液的向下冲击力,消除出料管内部玻璃液的紊流条纹,有效地解决了出料管引起的成型条纹,与单坩埚的连接点可完全避开埚内的搅拌死角,彻底避免了埚内条纹影响产品质量,3段式温控结构和两段变径处理能够更好的帮助操作人员成型,保证玻璃液“恒温、恒速、恒流”的三恒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直管配接式出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弯管接式出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II部放大图。
图中:1为单坩埚,2为上电极,3为中电极,31为中I电极,32为中II电极,4为下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3所示,出料管配接在单坩埚1底部,具体位置根据搅拌器的形状和搅拌器桨叶的大小确定,主要是避免埚内形成搅拌死角,从而避免产生埚内条纹影响产品质量。与底部相接的是一段竖直直管,接着是一段弯曲管,紧接着是一段斜直管,然后又是一段弯曲管,最后是出料口,整个出料管呈“S”型结构。竖直直管段设置有上电极2,第一段弯管与斜直管结合处设置有中I电极31,斜直管与第二段弯管结合处设置有中II电极32,出料口处还设置有下电极4,因此形成了上电极2与中I电极31、中I电极31与中II电极32、中II电极32与下电极4三段式温控结构,可有效地控制出料管中玻璃液的温度。
优选的,管路上设置有变径结构,管径由大变小。
进一步优选的,变径结构有两处,分别在中I电极31处和中II电极32处,如图3、4、5所示。“S”型结构加上管径逐次减小,能够有效地控制出料速度,避免出料管引起成型条纹。
因此,本实用新型能保证玻璃液“恒温、恒速、恒流”的三恒需要,便于操作人员成型,提高产品的优良品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赛林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赛林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26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流钢化炉内的膨胀器
- 下一篇:玻璃熔窑池壁的冷却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