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能源管理监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4064.0 | 申请日: | 200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7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王飞;王志毅;张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奈尔(上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李军 |
主分类号: | H04W84/12 | 分类号: | H04W84/12;H04L12/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童素珠 |
地址: | 200437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能源 管理 监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对能源终端进行无线管理监控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企业对能源运行管理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而新技术新手段的产生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顾名思义,监控即监视与控制。按照它们各自安装位置的差异,可以分为监控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中心。
目前,尚无应用于能源终端的无线管理监控的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通过无线通讯方式,能够实现对用能源终端的分离或集中计量与控制的一种无线能源管理监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主要解决如何实现对建筑能源终端管理系统的无线网状监控问题,要解决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和节能管理效果等有关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路由器和用能设备,还包括:上位机和能源计量设备等模块,上述各模块通过无线通讯方式构建为三层信号传递结构,组合为一整体的无线能源管理监控装置,该装置至少包括有:
一用能设备模块和能源计量设备构建为第一层信号传递结构;
一路由器模块构建为第二层信号传递结构,用能设备模块和能源计量设备的输出信号分别通过无线网络采集数据传送到第二层路由器模块中;
一上位机模块构建为第三层信号传递结构,上位机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信号传送到第一层信号传递结构中,并控制用能设备及能源计量设备的计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无线网络采集数据到路由器,最后由上位机实现对用能设备的控制与能源计量设备的计量;实现了细化的能源管理监控,实现了无线通讯和远程管理,实现了对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无线网状监控,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节能管理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上位机;
2-路由器;
3-用能设备;
4-能源计量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路由器2和用能设备3,还包括:上位机1和能源计量设备4等模块,上述各模块通过无线通讯方式构建为三层信号传递结构,组合为一整体的无线能源管理监控装置,该装置至少包括有:
一用能设备3模块和能源计量设备4构建为第一层信号传递结构;
一路由器2模块构建为第二层信号传递结构,用能设备3模块和能源计量设备4的输出信号分别通过无线网络采集数据传送到第二层路由器2模块中;
一上位机1模块构建为第三层信号传递结构,上位机1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信号传送到第一层信号传递结构中,并控制用能设备3及能源计量设备4的计量。
本实用新型用能设备3的运行状态,能源计量设备4的计量结果,均通过无线网络采集数据到路由器2,最后由上位机1实现对用能设备3的控制与能源计量设备4的计量。可以实施统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节能管理效果。上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无线能源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对能源终端进行无线管理监控的系统,它目的是实现对用能源终端的分离或集中的计量与控制。
本系统终端指用能设备3,与能源计量设备4,通过无线网络采集数据到路由器2,最后由上位机1实现对用能设备3的控制与能源计量设备4的计量。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了细化的能源管理监控;实现了无线通讯;实现了远程管理;
该系统实现了对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无线网状监控,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节能管理的效果。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和修改,因此,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换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奈尔(上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李军,未经康奈尔(上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李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40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