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的打猎安全背心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2907.3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94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思铆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思铆 |
主分类号: | A41D13/05 | 分类号: | A41D13/05;A41F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邓 琪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打猎 安全 背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打猎安全背心(HUNTING SAFETYVEST)。
背景技术
已知,常用的打猎安全背心如图1所示,其左、右腿部安全带扣具组6的公扣具61的外盖611以及母扣具62的外盖621皆需采用硬质塑料材质以具有一定的强度,然而当实际进行打猎作业时却常常发生猎枪甚至其它物品因碰到前述的公、母扣具61、62的硬质外盖611、621而发出噪音、回音,进而惊扰听觉敏锐的猎物导致猎物事先逃脱,进而造成猎人的困扰;而且硬质塑料材质的公、母扣具61、62的外盖611、621与猎人的大腿腿部相关部位接触时也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打猎安全背心HUNTING SAFETY VEST,当与猎枪碰撞时可降低噪音分贝与回音,相对可避免事先惊扰猎物,且也可提升穿戴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良的打猎安全背心,包括有:
背心本体,其左、右两侧的上方具有可在穿著时提供双手手臂分别穿设的开口,其前方左、右两侧布面之间形成一前侧开口,该前方的左、右两侧布面还设有口袋;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前安全带扣具组,其各具有公扣具、母扣具以及车缝连结于背心本体的带体,该带体还分别具有伸出于背心本体的前方左、右两侧布面的伸出端,且各伸出端并分别穿设前述的公扣具与母扣具;
一绑树带,其一端与背心本体上方车缝连结,而另一端可伸出背心本体上方,可与绑在树上的绳索连接;
左、右侧带,其分别车缝连结于背心本体的左、右两侧的下方并各形成可穿越的开口;
左、右腿部安全带扣具组,其各具有公扣具、母扣具以及车缝连结于背心本体左、右两侧的带体,各带体并分别向下伸出背心本体而呈分叉状,并形成两开放端以供分别穿设前述的公扣具与母扣具,其中该公扣具包括有一公扣座与硬质外盖,该公扣座一侧可形成相对的两折壁并设有定位杆以供穿设前述带体的一端,而该两折壁的前、后两侧还各邻接公扣座所分别设置的可供与硬质外盖的前、后侧壁的卡块嵌卡定位的卡槽,且该硬质外盖还具有连接其前、后壁面的上壁面,另外该公扣座的另一侧则延伸形成一插片,该插片具有定位槽,而该母扣具包括有一母扣座、按压件、硬质外盖以及设于按压件与母扣座的间的锁扣组,该母扣座是与硬质外盖连结固定,且该母扣座的一侧可供穿设前述带体的另一端,而母扣座的另一侧与硬质外盖的前壁面之间形成插槽,而该硬质外盖的上壁面则具有贯穿槽以利于按压件被按压操作,该硬质外盖并具有连接于上壁面的左、右两侧的侧壁以及连接于上壁面的后侧的后壁面以及与左、右两侧的侧壁的底部连接的底壁面,其中该后壁面还具有缺槽;
该左、右腿部安全带扣具组的公扣具的硬质外盖是设有一软质外包覆层,而其母扣具的硬质外盖也设有一软质外包覆层。
因而当打猎作业时若枪支或其它物品碰到该公、母扣具的软质外包覆层可降低噪音分贝与回音,相对可避免听觉敏锐的猎物听到而事先逃跑,进而可提高打猎的成功率,且通过公、母扣具的软质外包覆层亦可提升猎人配戴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打猎安全背心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腿安全带扣具组的公扣具的立体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腿安全带扣具组的公扣具未穿设带体的另一角度立体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腿安全带扣具组的公扣具尚未设外包覆层的立体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腿安全带扣具组的母扣具的立体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腿安全带扣具组的母扣具未穿设带体的另一角度立体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腿安全带扣具组的母扣具尚未设外包覆层的立体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被猎人穿着之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思铆,未经刘思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29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