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水位测量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2042.0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717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焦珣;苏小四;董维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珣 |
主分类号: | G01F23/30 | 分类号: | G01F23/30;G01F2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26吉林省长春市西民主***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水位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仪,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水位测量仪。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地下水位测量仪是以如下方式工作的:采用水体导电的原理,利用两根导线触及水面,使传感器导通来确定是否到达水面。然而除一些井口较大可以直接观测的浅水井外,绝大多数水井或是因为地下水位埋藏较深,或是井口架有人工取水设备(例如压水泵),无法直接观测到地下水位测量仪的工作情况,所以当两根导线接触到挂水的井壁或其他类似导体时,传感器导通,测量人员误认为已达水面,观测结果失真。并且由于地下水位测量仪的探头进入地下水水面后,测量人员需反复提拉测量导线来确定水面的位置,尤其在北方严寒地区,野外温度低至零下几十度,测量导线上易于结冰,反复提拉导线给测量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该地下水位测量仪具有精确度不高、操作不便以及耗时耗力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水位测量仪,通过改进测量仪探头的结构,根据地面信号接收器的不同显示效果例如红灯和绿灯,来确定探头在水体中的位置,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得地下水位观测数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地下水位测量仪由探头、连接在探头上的测量导线和地面信号接收器组成;
所述探头包括锤头和塑料管;
锤头与塑料管的底部相连,塑料管内部镶嵌有与塑料管等长且空心的不锈钢管,不锈钢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由两个密封塞固定于塑料管的中心;
塑料管中设置有密封挡板,密封挡板将塑料管分成三个室:下浮子室、过渡室和上浮子室;
下浮子室和上浮子室分别开有水孔;
不锈钢管位于下浮子室和上浮子室的两段上分别套有球形磁浮子;
不锈钢管位于下浮子室和上浮子室的两段内部分别镶嵌有干簧管,所述两个干簧管由连接导线与测量导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在结合其他用途的测量仪器特点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地下水位测量仪的改进,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
它克服了传统的地下水位测量仪利用水体导电原理所存在的弊端,利用水对浮子的浮力原理使浮子上浮,感应测量电路接通,具有较稳定的测量效果。同时该实用新型无需反复提拉测量导线以确定地下水面,而是通过探头下部浮子提示、上部浮子定位的效果来使测量人员准确、快速判断地下水面的位置,大大节省了测量时间,减轻了测量任务。该实用新型一改传统的钢管为主体的探头材料结构,而是采用耐磨耐压的透明塑料结构,不仅表面美观清洁,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观测探头内部各组件的状态,便于及时维修。探头底部的锤头和上方的塑料管是活动链接,可以方便卸除,清洗。
该实用新型地下水位测量仪的测量导线上的最小刻度为cm,因此测量误差为1cm,测量精度完全符合《地下水位监测规范》(SL/T183-96)。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下水位测量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地下水位测量仪的探头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地下水位测量仪工作原理图。
上述图中:
1探头 108水孔
2测量导线 109磁浮子
3地面信号接收器 110干簧管
101锤头 111密封挡板
102下浮子室 112密封挡板
103塑料管 113水孔
104过渡室 114磁浮子
105不锈钢管 115干簧管
106上浮子室 116密封塞
107密封塞 117连接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地下水位测量仪由探头1、连接在探头1上的测量导线2和地面信号接收器3组成;
所述探头1包括锤头101、塑料管103;
锤头101与塑料管103的底部相连,塑料管103内部镶嵌有与塑料管103等长且空心的不锈钢管105,不锈钢管105的底部和顶部分别由两个密封塞107、116固定于塑料管103的中心;
塑料管103中设置有密封挡板111、112,密封挡板111、112将塑料管103分成三个室:下浮子室102、过渡室104和上浮子室106;
下浮子室102和上浮子室106分别开有水孔108、113;
不锈钢管105位于下浮子室102和上浮子室106的两段上分别套有球形磁浮子109、1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珣,未经焦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2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转子式马达
- 下一篇:水平轴阻力差型双转子风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