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等电位隔离器和防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1810.0 | 申请日: | 200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6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桑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雷威司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脱颖 |
地址: | 200434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位 隔离器 防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等电位隔离器和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雷电是一种典型的天气现象,它是由带电的云在空中放电所致。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地球大气层中,每天约有800万次闪电发生。在我国各地,每年大多有40天以上雷暴日,每平方公里有6次以上的落地雷。危害最大的落地雷,电压可高达数千万伏,峰值电流可达10万安培,闪电温度高达万度以上,巨型闪电正前方的巨大冲击波,相当于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70公斤的巨大压力。因此,雷电每时每刻都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事实上,全世界每年雷害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我国每年雷击伤亡人数也在万人以上。在雷击和雷击事件中,相当部分是未见雷暴和闪电。因为雷击至少有两类,即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前者声音和光并发,后者悄悄发生而不易察觉,但后果更为严重,特别对微电子设备危害最大。近年来,微电子技术迅速普及,其抗电压和电流都大幅度降低。在强弱用电系统共存的现代生活中,不仅感应雷击猛增,同时雷害形成的方式和原因更为多样而复杂。感应雷击往往会对电子、通讯及其它电器设备造成严重损坏,而传统的避雷针已不能完全解决感应雷击问题,因此在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微电子技术及石油、工矿等部门,已逐步开始更换新一代防雷、避雷、消雷系统,以尽力减免雷害损失。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电源防雷器产品中,一类是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通过电源连接线或连接装置连接到电子、通讯或电器设备上,由于电源连接线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而不可能太短,雷电发生时仍会通过电源连接线产生一定的感应雷击,因而对末端设备的电源防雷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多台设备分别设置接地。
通信或计算机行业的接地一般分为雷电保护接地、主接地(电力系统接地)和电信装置接地等。通常情况下,为保证各接地系统互不干扰,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运作,均设置单独接地。但是当有雷电流泄放或其它瞬态过电压产生时,各分离的接地系统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将必然导致系统设备的损坏。
通常情况下,信号防雷浪涌保护器的接地,会与强电系统接地作共用接地,此时信号线路就很容易受到接地系统中的各种高频或低频干扰波的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保证信号设备正常接地的前提下避免了干扰的等电位隔离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等电位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气体放电管,气体放电管具有两个电极,两根导线分别与两个电极电连接。
其工作原理为:当外加电压增大到超过气体放电管气体的绝缘强度时,两极间的间隙将放电击穿,气体放电管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气体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差将迅速降低,气体放电管又重新恢复到绝缘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雷装置,包括防雷设备接地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等电位隔离器,所述的等电位隔离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气体放电管,气体放电管具有两个电极,两根导线分别与两个电极电连接;一个以上的等电位隔离器将防雷设备接地线与其它设备接地线串联连接。
优选地是,防雷装置包括等电位隔离器、防雷设备接地线,还包括电力系统接地线和电信装置接地线,所述电信装置接地线通过第一等电位隔离器与电力系统接地线连接,电力系统接地线通过第二等电位隔离器与防雷设备接地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等电位隔离器,在通常情况下,呈现开路状态。各设备接地间的电波不会相互干扰。当受到雷击时,不同接地之间的电位差超过等电位隔离器的临界触发电压时,等电位隔离器导通呈现出短路状态,并将各接地点瞬间连接成一个等电位系统,对各设备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等电位隔离器安装在信号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子与雷电保护系统接地之间,避免因保护接地上的各种高频与低频的干扰波对信号传输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确保信号防雷浪涌保护器的有效保护接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等电位隔离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防雷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等电位隔离器,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有气体放电管2,气体放电管2具有两个电极(3,4),两根导线(5,6)分别与两个电极(3,4)电连接。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雷威司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雷威司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18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