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水位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0901.2 | 申请日: | 200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0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顾士杰;祝子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城市排水设备制造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顾士杰 |
主分类号: | G01F23/00 | 分类号: | G01F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祖志翔 |
地址: | 2003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水位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位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遥测的无线水位报警器。
背景技术:
水位报警器通常用于需要有水位检测、水位指示或水位报警的场所,例如河道、排污渠、水库、水塔、蓄水池、水井、自来水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水槽等等。目前电子式的水位报警器一般包括检测部件与指示报警部件两部分,检测部件设置于现场用以检测水位,指示报警部件设置于监控室用以显示水位状态并给出报警,其两者之间通常相隔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中间往往采用电缆电气连接水位报警器的检测部件和指示报警部件。然而这样的有线连接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一是其适应性差,由于受地理地形、周围环境、间隔距离等现场条件限制,并非所有水位检测现场与监控室之间都能铺设电缆将检测部件和指示报警部件联系起来,因而现有水位报警器无法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二是检测部件和指示报警部件之间的电缆不仅会影响到环境的美观性,而且有可能受到意外的损坏,从而造成整个水位报警器的失效和水位监控报警工作的停顿,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水位报警器的缺陷,提供一种无线水位报警器,其采用无线方式在检测部件和指示报警部件之间传递检测信号,从而能够适应各种安装使用环境,避免连接电缆遭受损坏而导致的水位报警器失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线水位报警器,包括有检测部件和指示报警部件,该检测部件包括有至少一个水位感测元件,用以检测水位并输出检测信号;无线编码模块,电连接于水位感测元件上,用以对检测信号进行编码;无线发射模块,电连接于无线编码模块上,用以将编码后的检测信号转变成电磁波信号;发射天线,电连接于无线发射模块上,用以发射载有检测信号的电磁波信号;所述指示报警部件包括有接收天线,用以接收载有检测信号的电磁波信号;无线接收模块,电连接于接收天线上,用以将电磁波信号转变成检测信号;无线解码模块,电连接于无线接收模块上,用以对检测信号进行解码;信号锁存模块,电连接于无线解码模块上,用以锁存解码后的检测信号;至少一个水位报警灯,电连接于信号锁存模块上,其根据输入的检测信号而触发点亮报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水位报警器的检测部件还包括检测计时元件,该检测计时元件电连接于水位感测元件上,用以产生水位检测周期的控制信号;所述指示报警部件还包括报警计时元件和蜂鸣器,该报警计时元件电连接于水位报警灯上,用以产生水位报警持续时间的控制信号,该蜂鸣器同时电连接于所述水位报警灯和报警计时元件上,其受水位报警灯输出的信号触发鸣声报警,该蜂鸣器具有手动开关;所述水位感测元件包括一高水位感测元件和一低水位感测元件,所述水位报警灯包括一高水位报警灯和一低水位报警灯。
与现有水位报警器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无线水位报警器的检测部件包括有无线发射模块和发射天线,其能够把将编码后的检测信号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而指示报警部件包括的接收天线和无线接收模块,其能够接收载有检测信号的电磁波信号,并对之解码以触发水位报警灯。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检测部件与指示报警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以无线方式替代了现有技术的有线方式,因此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安装使用环境,尤其那些检测部件与指示报警部件之间铺设电缆有困难的场合,此外无线方式还避免了连接电缆遭受损坏而导致水位报警器失效的可能,保证了水位监控报警工作的正常进行,杜绝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环境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示无线水位报警器包括有检测部件1和指示报警部件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城市排水设备制造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顾士杰,未经上海城市排水设备制造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顾士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09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