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仪表板储物盒锁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0310.5 | 申请日: | 2009-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7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芳;王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7/06 | 分类号: | B60R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02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仪表板 储物盒锁止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仪表板上部带盖储物盒,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汽车仪表板储物盒锁止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更大地满足顾客对乘用车上储物空间的要求,仪表板上部拥有良好的视线及合适的手部距离保证的的空间便成了众厂商的首选。但是开放式储物槽,在汽车加速、减速或者颠簸时,易使内部物品掉落,造成驾驶员分心的危险。宜采用带盖储物盒。目前带盖储物盒的锁止机构大多采用Push-Push(按压式)或者推拉式,然而通常不能很好地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1.如果盒盖进入头部碰撞区域,则必须满足头部碰撞不能打开盒盖的安全法规要求;如果盒盖未能进入头部碰撞区域,则可能储物空间会很小且超出了驾驶员手部触及区域。
2.根据FMVSS201法规中的S5.3要求,X向30G加速度,Y向和Z向10G加速度不能打开盒盖(其中:X向:车身中轴线方向,车头往车尾向为正方向;Y向:横向,驾驶侧往副驾驶侧为正方向;Z向:垂直方向,往上为正方向。下面文中所述的X,Y,Z向与此亦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仪表板储物盒锁止机构,可满足头部碰撞和X向30G加速度,Y和Z向10G加速度下储物盒盖不能打开的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仪表板储物盒锁止机构,包括:内盖板,外盖板,卡接在内盖板上的锁舌,穿过外盖板卡接在锁舌上的拨钮,以及连接在锁舌和内盖板之间的弹簧,所述锁舌部分伸出内盖板并可与储物盒体锁止,所述锁舌可在拨钮和弹簧的作用下沿仪表板长度方向上滑动。
所述锁舌是由多个可X向和Z向限位的卡扣卡接在内盖板上。
所述弹簧在拉伸最大时锁舌是在打开位置。
所述弹簧为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拨钮两侧的锁舌和内盖板之间。
所述锁舌伸出内盖板并可与储物盒体锁止的部分为两个,分别位于锁舌两端。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头部碰撞要求,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满足X向30G加速度,Y和Z向10G加速度的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仪表板储物盒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储物盒锁止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储物盒锁止机构关闭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头部碰撞区域描述;
图5头部碰撞下力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1-5,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仪表板储物盒锁止机构是这样构成的,包括:内盖板4,外盖板3,卡接在内盖板4上的锁舌1,穿过外盖板3卡接在锁舌上的拨钮2,以及连接在锁舌1和内盖板4之间的弹簧6。如图1所示,两个弹簧6,分别连接于拨钮2的两侧,一端分别用螺钉固定在内盖板4上,两个弹簧6的另一端钩在锁舌1上,保证弹簧6在拉伸最大时锁舌1是在打开位置,如图2所示,然后锁舌1卡接在内盖板4上,卡接结构包括多个可实现X向和Z向限位的卡扣,要保证锁舌1的X向和Z向限位,Y向放开,外盖板3和内盖板4卡接;拨钮2由外盖板3外面穿过外盖板3卡接在锁舌1上;整个盖板总成由铰链与盒体连接,构成储物盒总成;储物盒总成安装到仪表板本体。如果定义的打开力不大的话,也可以采用一根弹簧。
如图2所示,锁的打开方向为Y向,先用手指按住拨钮,Y向滑动,并由弹簧控制,拨钮带动锁舌一起Y向滑动,使锁舌脱离盒体,即完成解锁步骤。解锁后拨钮回复到锁止时的位置。
储物盒关闭锁止时,如图3所示,锁舌的斜面先碰到盒体5,由于锁舌Y向放开,并由弹簧控制,所以锁舌会向右移动,此时拨钮也向右移动,直到锁舌滑入锁孔之中,然后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锁止位置,勾住盒体,完成关闭步骤。
由于储物盒关闭时,是Y向锁止,所以X向30G的加速度和Z向10G的加速度对其并没有影响。Y向10G的加速度则需要通过计算验证,公式:
Fy=m*a(力=质量*加速度)
得出Fy=锁舌质量*10*9.8m/s2锁舌质量=Fy/(10*9.8m/s2)
通常情况下,储物盒打开力Fy控制在2N~10N:
当Fy=2N 锁舌质量=0.02kg
当Fy=10N 锁舌质量=0.1kg
得出以下结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03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移动电视接收设备
- 下一篇:一种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絮凝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