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放射性粒源装载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3385.2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896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楚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楚建 |
主分类号: | A61N5/10 | 分类号: | A61N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 旭 |
地址: | 515021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射性 装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人体上的放射性粒子植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放射性粒源装载器。
背景技术:
采用放射性粒子在人体组织间直接植入近距离治疗肿瘤技术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放射性粒子的植入器是必备的工具,植入器主要包括粒子推送机构、粒源装载器和穿刺针;在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过程中,由于癌灶出血经穿刺针返流至植入枪内,迅速在植入枪中形成凝血块与粒子粘结,使粒子源无法流畅地推至预定位置的现象,称为“卡源”;一旦发生卡源将严重延误手术过程,清除这一技术障碍的方法,通常是拆卸开植入枪,清洗移除血凝块,重新装载粒子,发生卡源后,任何使粒子源直接暴露在防射线设备外的过程必然增加医务人员的不必要放射损伤,加上常见粒子源本身只有4.5毫米长,直径0.8毫米宽,不在专用工具台下装载非常容易丢失,操作既困难又费时,此外,由于弹仓或弹夹均为不透光的材料制造,粒子源遗漏在手术过程中很难发现。因此,研究一种能够克服卡源现象及方便、快捷、安全的粒子植入器特别是粒源装载器是本领域科技人员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助于克服卡源现象的放射性粒源装载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放射性粒源装载器,包括设有弹仓1的壳体2、压弹杆3、弹簧4和顶盖5,所述的压弹杆3下部为粗部3.1,上部为细部3.2,呈凸台结构,可沿弹仓1上下移动,所述的顶盖5中间开有一个与压弹杆3的细部3.2截面相匹配的通孔6,顶盖5的周边设置有与壳体2上部相卡接的卡口7,所述的弹簧4套于压弹杆3的细部3.2上,弹簧上端4.1与顶盖内表面5.1连接,弹簧下端4.2置于压弹杆3的粗部上表面3.1.1,所述的弹仓横截面为可容纳放射性粒源8的矩形截面,所述的壳体2在弹仓1下部的前、后对称的一对侧壁1.1上各开有一个中心相对称的通孔9,通孔9的直径与每粒放射性粒源8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的壳体2底部开有一个清洗液注入孔10。
所述的壳体2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医用塑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特别是壳体底部开有一个清洗液注入孔,有效地克服卡源问题,使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更加安全、简便、高效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剖视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剖视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弹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仓;1.1、侧壁;2、壳体;3、压弹杆;3.1、粗部;3.2、细部;3.1.1、粗部上表面;4、弹簧;4.1、弹簧上端;4.2、弹簧下端;5、顶盖;5.1、顶盖内表面;6、通孔;7、卡口;8、放射性粒源;9、通孔;10、清洗液注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放射性粒源装载器,包括设有弹仓1的壳体2、压弹杆3、弹簧4和顶盖5,如图6所示,所述的压弹杆3下部为粗部3.1,上部为细部3.2,呈凸台结构,可沿弹仓1上下移动,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顶盖5中间开有一个与压弹杆3的细部3.2截面相匹配的通孔6,顶盖5的周边设置有与壳体2上部相卡接的卡口7,如图1所示,所述的弹簧4套于压弹杆3的细部3.2上,弹簧上端4.1与顶盖内表面5.1连接,弹簧下端4.2置于压弹杆3的粗部上表面3.1.1,所述的弹仓横截面为可容纳放射性粒源8的矩形截面;如图2所示,所述的壳体2在弹仓1下部的前、后对称的一对侧壁1.1上各开有一个中心相对称的通孔9,通孔9的直径与每粒放射性粒源8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的壳体2底部开有一个清洗液注入孔10。
所述的壳体2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医用塑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楚建,未经李楚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33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