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头模具上的U型线尾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52451.4 | 申请日: | 200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291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周不夜;黄进科;周忠群;毛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24 | 分类号: | H01R43/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谭一兵 |
地址: | 523958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头 模具 型线尾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材加工成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材组装所使用的插头模具上的装置,使用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成型时线材被压伤和保护成型胶料不外溢。
背景技术
线材组装时因摇摆测试和电性能等要求需要在线材上成型护套或铁粉芯等,依照传统的成型方法,线材很容易被压伤,成型胶料容易溢出,影响外观和电器功能。
传统的线尾槽设计是上下两个半圆形,成型时,线材置于下模的半圆形中,由于线材是柔软的,当上下模合模时,由于线材的最上顶部首先受到压力,迫使线材产生变形,向两边挤压,造成线材同上下线尾槽的边缘产生接触,导致线材被压伤,同时由于以上原因线材因挤压变形失去真圆形,产生缝隙,导致模腔的成型胶料外溢。
普通线尾槽结构的尺寸是根据模具的大小来设计,孔径的尺寸是根据产品的线材大小和在模具中摆放来定,尺寸是根据产品和线材的直径大小来设计,当线材大于一定值时,孔径的也要做适当加大。通常是两穴和四穴还会有更多穴数(一般都是双数),但同一套模具穴与穴之间的中心距是相等的;孔径可以是圆,也可以是椭圆。
普通线尾槽的缺点是:当上下合模时,合到一定位置时,线材上下受力时,线材外被因压力会往左右两边张,而左右两边又没有限制两边张的结构,导致线材就有可能被压伤或压破造成产品外观或电气不良。由于普通线尾槽不能很好夹紧和固定线材,一旦没放好就会受到外力的作用时,线材会跳出线槽被压伤;当线材的直径值在公差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直径变大被压伤,变小就冲胶;可操作性不佳,影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经济实用、工作稳定、使用方便的插头模具上的U型线尾槽,利用U形的特征避免线材在成型加工中被压伤和防止成型胶料外溢。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插头模具上的U型线尾槽结构,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插头模具上的U型线尾槽结构,包含有上模、下模,上模中部设有进胶口,下模的中上表面设有凹型流道,上模上的进胶口正对下模上的流道,下模上表面流道的前方设有下线尾槽,下线尾槽的上部开设有复数的U型槽,上模下表面与下模上表面下线尾槽对称部设有上线尾槽,上线尾槽的下部与下线尾槽上部U型槽对称部设有复数的凸型卡柱。
进一步,上述下模上表面远离下线尾槽的后方设有模条,模条的靠近流道侧面设有接插件,接插件的前部连接线材;上线尾槽与凸型卡柱相抵触时,上线尾槽的凸型卡柱刚好与下线尾槽的U型槽卡合;上线尾槽、下线尾槽两块闭合形成一个线材卡线位置的U型凹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插头模具的独特性,这种类型的模具通常在成型时很难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造成胶料外溢,严重影响成型的外观和品质,线尾槽就是用来帮助这种类型的模具尽可能的组建一个接近于封闭型腔的零配件,线尾槽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和效率,传统的线尾槽设计容易压伤线材,导致成型胶料外溢;本实用新型的U型线尾槽,避免线材压伤和成型胶料外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U型线槽的结构图。
零部件(或装置)说明:
上模1、进胶口2、流道3、模条4、下模5、线材6、下线尾槽7、接插件8、上线尾槽9、U型槽10、凸型卡柱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构器件如附图1,本实用新型包含有上模1、下模5,上模1中部设有进胶口2,下模5的中上表面设有凹型流道3,上模1上的进胶口2正对下模5上的流道3,下模5上表面流道3的前方设有下线尾槽7,下线尾槽7的上部开设有复数的U型槽10,上模1下表面与下模5上表面下线尾槽7对称部设有上线尾槽9,上线尾槽9的下部与下线尾槽7上部U型槽10对称部设有复数的凸型卡柱11,上线尾槽9与凸型卡柱11相抵触时,上线尾槽9的凸型卡柱11刚好与下线尾槽7的U型槽10卡合,U型槽10与凸型卡柱11把线材6紧固在其中,下模5上表面远离下线尾槽7的后方设有模条4,模条4的靠近流道3侧面设有接插件8,接插件8的前部连接线材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24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器电源欠压保护电路
- 下一篇:一种汇流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