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动压轴承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1491.7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207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正坤 |
主分类号: | F16C17/10 | 分类号: | F16C17/10;F16C33/10;F16C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压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装置,特指一种液体动压轴承。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轴承有球轴承,一般球轴承包括:轴承内圈、滚珠以及轴承外圈,滚珠设置在轴承内圈何轴承外圈之间,在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上均设有环形滚道,环形滚道的截面形状为一圆弧,且该圆弧的半径大于滚珠的半径。这种球轴承使用效果虽好,但制作成本高,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此有人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轴承装置,该轴承包括:轴承座51、轴承52、橡胶盖53。该轴承座1上设有一两端开口的轴孔,该轴承52安装于轴承座1的轴孔中,轴承52与轴承座1的轴孔之间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转动轴54插入轴承套52内,于转动轴54与轴承52之间添加有润滑流体。橡胶盖53安装于轴承座51的底部,该橡胶盖53可防止润滑流体从轴承座51内漏出。
该轴承装置虽具有制造成本低等等优点,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轴承52与轴承座51的轴孔之间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过盈配合方式连接容易造成轴承座51、轴承52变形,从而导致转动轴54与轴承52转动过程中产生运转不畅,导致产品使用寿命短。
(2)在实际应用中该橡胶盖53与轴承座51之间密封并不到位,润滑流体可从轴承座51内漏出,从而给润滑流体造成一定的损耗,增大摩擦。
(3)当转动轴54转动时,润滑流体虽可润滑转动轴54,但是润滑流体会直接被转动轴54带离飞溅于轴承座51外。
(4)转动轴54与轴承52之间的润滑流体无法循环流动。
(5)由于轴承座51上端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外界的灰尘、污物可能落入轴承52的轴孔中,对转动轴5转动形成制约,使转动轴54与轴承52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容易发生异常声音,甚至出现卡死的现象,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上述液体动压轴承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申请人也正是处于此目的而创作设计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目前产品的不足,提供一种能使内部的润滑流体不易流失,且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转动更顺畅的液体动压轴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轴承座和轴承,所述的轴承座上设有一用于容置轴承的轴孔,轴承中间设有供转动轴插入的通孔,轴承与转动轴之间添加有润滑流体,所述轴承表面成型供润滑流体循环流动的凹槽。
所述轴承座上的轴孔为一端封闭的盲孔。
所述轴承上的凹槽包括:均匀成型在轴承上下两端的端面凹槽以及均匀成型在轴承侧面、并连通端面凹槽的侧面凹槽。
所述的端面凹槽以轴承的通孔为中心成抛物曲线;所述的侧面凹槽为直线。
所述轴承的通孔内壁设有储存润滑流体的内槽。
所述轴承座上的轴孔开口处设有一端盖。
所述端盖为一压盖,轴承通过压盖的端面压力固定于轴承座上的轴孔内。
所述端盖为一挡片,该挡片盖设于轴承座轴孔的开口端。
所述的轴承的底面成型有一个凹陷部
所述轴承座通过铜材料制作而成。
本发明人是在现有产品基础生提出了一种液体动压轴承(Hydrodyna-mic Journal Bearing),简称HJB。本发明人根据流体力学有限元理论,提起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利用液体润滑流体在动压力下,在转动轴和轴承的轴孔之间形成液膜,以隔离两摩擦表面并承受载荷。润滑流体通过两摩擦面的相对运动带入两摩擦面之间。而产生液体动压力的条件是:
1、两摩擦面有足够的相对运行速度;
2、润滑流体具有适当的粘度;
3、两摩擦面之间的间隙是收敛的,在两摩擦面相对运动时,润滑流体从间隙的较大口流向小口,形成油楔。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转动轴和轴承的轴孔表面微观下是凹凸不平的,通过润滑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油膜,令两摩擦面之间的微观凹凸在油膜作用下变得平滑,大大的降低摩擦力和磨损。即摩擦系数非常小(可达到0.001)。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相对目前产品其具有如下有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轴承座中开设的轴孔为一盲孔,这样就无需采用橡胶来对轴孔进行密封,不仅减少了零件,并且彻底放置了润滑流体的泄露。
2、本实用新型在轴承的轴孔开口处设有一端盖,该端盖可以放置润滑流体在转动下飞溅出去,同时可以防止外部的灰尘、污物落入轴承的轴孔中,损坏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正坤,未经张正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14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纤单元
- 下一篇:一种金属网箱捕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