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孔纳米增氧盘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5244.6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4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仇雪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吉腾鼓风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14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纳米 增氧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鱼、虾、蟹之类水生物高密度人工养殖水域输送氧气的装置,具体地说即微孔纳米增氧盘。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很多如鱼、虾、蟹等水产品,自然生长的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需要人工养殖,源源不断补充市场需求。但人工养殖水产品,特别是高密度人工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与养殖水体含氧量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养殖水体的溶氧量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摄食量、食物消化吸收率、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溶氧量不足或过低,不能满足水生物需要时,鱼虾不仅不思进食,反应迟钝,生长缓慢,甚至大批窒息死亡。传统的浮筒式叶轮增氧机和潜水式增氧机,分别从浅表水面或者水底对养殖水域增氧,有一定的增氧效果,但都存在能耗大、效率低的不足,所用叶轮的旋转还会伤及向其靠拢的水生物,在养殖水域水流还会泛起底部淤泥,影响水生物生存环境。现有的一种用曝气头的增氧装置,其不足之处在于因其管路固定,结构复杂,部件多,曝气头易堵塞,拆装、清理维修困难,曝气头在水中产生的气泡大,容易汇聚,上升速度快,在水中停留时间短,增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旋叶式、潜水式和曝气头式增氧机普遍存在能耗大、增氧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孔纳米增氧盘增氧装置,使其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坚固耐用,显著提高增氧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孔纳米增氧盘,由微孔纳米管、框架和连接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微孔纳米管呈盘香形与内含辐射米字形外圈圆形的框架固定连接;上述呈盘香形的微孔纳米管的外侧一端的管口封闭,内侧一端的管口与连接软管管连接,其间内腔相通;连接软管的一端与来自增氧泵的新鲜压缩空气源连接;上述的呈盘香形的微孔纳米管的管壁四周均匀布满有密集的内外透气微孔,经过该微孔曝出微气泡的直径≤3.8毫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坚固耐用,无需维修,从软管输入的新鲜压缩空气进入盘香形微孔纳米管后,管的终端口封闭,泵入的压缩新鲜空气只能顺着微孔纳米管的众多密集的微孔中曝出,形成无数密集的直径≤3.8毫微米的微形气泡进入养殖水域中,在水深1.5~2米的养殖水域缓慢溢出,微气泡中的氧充分被水吸收,水中的溶氧量很快达≥6.8克/升,达到饱和溶氧的时间短,能耗省,采用材质优良的微孔纳米管,能耐酸碱和海水的侵蚀,不易损坏,耐用,几乎不需维修,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新鲜压缩空气源增氧泵的联结关系图。
在图1、图2中,1.盘香形微孔纳米管,2.框架,3.连接软管,4.支管,5.主管,6.罗茨增氧泵。图中的箭头是指新鲜压缩空气源的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一种微孔纳米增氧盘,由微孔纳米管(1)、框架(2)和连接软管(3)组成,其特征在于微孔纳米管(1)呈盘香形与内含辐射米字形外圈圆形的框架(2)固定连接,上述呈盘香形的微孔纳米管的外侧一端的管口封闭,内侧一端的管口与连接软管(3)管连接,其间内腔相通,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来自增氧泵(6)的新鲜压缩空气源连接;上述的呈盘香形的微孔纳米管(1)的管壁四周均匀布满有密集的内外透气微孔,经过这些微孔曝出的微气泡的直径≤3.8毫微米从水中溢出,这些微气泡与水充分接触,产生气液交换,氧气溶入水中达到高效增氧的目的。一个直径1.5米的水下式增氧盘可供养殖水域的有效增氧面积450平方米,内含辐射米字形外圈圆形的框架(2)可以用钢筋或塑料预先制成,其直径在0.5~2米,微孔纳米管的长度30~100米,视盘的大小而定,微孔纳米管的外径Φ14毫米,内径Φ10毫米。在图2中,制成的增氧盘与连接软管(3)、支管(4)、主管(5)、增氧泵(6)管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增氧盘的个数不限,可以同时并联多个增氧盘,用支架或绳子悬挂在养殖水域底层,十分适合规模化高密度养殖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吉腾鼓风机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市吉腾鼓风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52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折叠式工作台
- 下一篇: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