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3583.0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01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锐;潘飞雄;蒋川良;蒋博南;史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兴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4251江苏省宜兴市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车 软线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特别是在保持电缆柔软性的基础上提高其自身承重能力以避免电缆频频发生故障的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
背景技术
行车用软电缆,型号通常为HR或YR,常作为行车控制箱接触器与按钮盒间电器连接线使用。由于按钮盒和电缆是常年悬挂空中使用,致使该电缆上端即与控制箱连接处一直承受着电缆重量和按钮盒的重量,且在行车运行中电缆会不断产生摇摆、扭曲,故导致导体的细铜丝受拉或扭曲断裂及断裂后的铜丝刺破橡皮绝缘现象频频发生,从而造成电线(电缆)短路甚至烧坏电器元件。长期以来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想解决断芯问题,但都没有良好的方案。有的方案试图使用钢丝绳对电缆进行加固,但是由于钢丝绳固有的刚性会造成该特软电缆柔软性的较大损失,且钢丝自身刚性极大易刺破绝缘层而产生电缆短路事故,另外密度较高的金属材料——钢丝绳的介入会使电缆自身重量的明显增加,相对其电缆自身重量,钢丝绳的增重比例是相当高的。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包括一组导线以及包覆在导线外层的绝缘层构成的导电缆芯,还包括与导线同轴方向设置的强力软绳,从而构成承力单元,所述导线紧密排列在软绳的外层,在导线外层设有护套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软绳短纤维纺织成线,用多根单线绞束成线,再根据电缆规格情况用不同根数绞合成绳,所用单线的根数由承受拉伸的重量和单线的直径确定。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软绳外设有单线编织层和/或挤包橡塑层。在软绳外加单线编织层和/或挤包橡塑层,如此能防止绞合线绳松散,并组成更大的抗拉力,而且外形更为圆整且无退扭产生。
所述软绳为氟纶(聚四氟乙烯)或涤纶(聚酯)或芳纶(芳香族聚酰胺)材质的软绳,由氟纶或涤纶或芳纶丝纤维丝进行多根绞合而成的软绳作为电缆的承力单元。
本实用新型中,在护套层与导电缆芯之间设有填充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能经受90℃下电缆的短期加工工艺,即符合电缆橡皮挤包连续硫化工艺的耐热要求。该类电缆每1mm2至少可承受25MPa的拉力,其重量不到钢丝绳的30%。完全符合本领域要求的重量轻,强度韧性大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包括一组导线1以及包覆在导线外层的绝缘层2构成的导电缆芯,还包括与导线1同轴方向设置的强力软绳4,所述导线1紧密排列在软绳4的外层;在导线1外层设有护套层3。所述软绳4外设有单线编织层5和挤包橡塑层7。所述软绳4为氟纶或涤纶或芳纶材质的软绳。所述护套层3与导电缆芯之间设有填充层6。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在安装时电缆中的承李单元即氟纶(聚四氟乙烯)或涤纶(聚酯)或芳纶(芳香族聚酰胺)软绳伸直状态固定在接触器上或控制箱8中,电缆导体1以弯曲状态按至接触器上或控制箱8上,即线芯保持松弛状态,承力单元的软绳4为被拉直状态,这样就达到了承载单元承受起了电缆和连接盒的垂直悬挂重量之目的,从而保障了电缆导体不受到拉力,使用中不会产生断裂现象,电缆的另一端连接操作按钮盒9。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车用自承式软线电缆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份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兴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兴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3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