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式自吸泵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0140.6 | 申请日: | 200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743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严建华;金宁宁;蔡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双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9/02 | 分类号: | F04D9/02 |
代理公司: | 靖江市靖泰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征贵 |
地址: | 2145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泵,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立式自吸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无密封立式自吸泵的结构形式是采用副叶轮来替代原先的填料或机械密封。泵在工作时,副叶轮随主叶轮一起旋转利用其流体动力密封原理,工作效果使出轴间隙处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力,从而达到动密封的效果。
泵实现一次引流终身自吸的功能,是依靠出水逆止阀的有效关闭和吸入管路上的空气阀的有效开、闭来实现泵停机时的存液与开机时的自吸。
该结构的立式自吸泵,存在两方面的主要缺陷。
一.由于泵运转时,副叶轮随主叶轮一起运转,因而必然消耗功率。而这一消耗的无用功率并不能转换成有效的液体能量,所以,这种结构形式的自吸泵工作效率比较低,是高耗能产品。
二.由于停机时,出口逆止阀的关闭必定有一段滞后时间,因而始终存在停机时泵内液体通过出轴间隙处外泄的问题,这就会造成泵工作场所的环境污染。另外,必须配备辅助气阀,运行中普遍存在气阀工作不可靠及寿命短的问题,这就增加了用户的后期运行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立式自吸泵,它能克服目前立式自吸泵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立式自吸泵,是由轴承、机械密封、叶轮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泵体与泵壳形成的内腔中是储液室,左边设置有泵排出口,泵体上设置有回气孔,右边设置有压出室,中央泵体与导叶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套在转轴上的叶轮,所述的导叶上设置有回流孔;所述的泵体与密封座形成的内腔中是进水座,右边设置有泵吸入口,密封座与转轴接触的下方是出轴间隙处;密封座内腔中的下端转轴上设置有工作于油室的机械密封,上端设置有轴承。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出轴的间隙处设置在吸入腔,以气压密封结构的主动防护来代替副叶轮密封结构的被动防护,取消了浪费功率的副叶轮。设置了回气孔,取消了工作可靠性差和寿命短的气阀,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工作更可靠,生产及运行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轴承,2.机械密封,3.转轴,4.进水座,5.储液室,6.压出室,7.叶轮,8.导叶,9.泵吸入口,10.回流孔,11.出轴间隙处,12.回气孔,13.泵壳,14.泵排出口,15.泵体,16.密封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立式自吸泵,是由轴承1、机械密封2、叶轮7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泵体15与泵壳13形成的内腔中是储液室5,左边设置有泵排出口14,泵体15上设置有回气孔12,右边设置有压出室6,中央泵体15与导叶8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套在转轴3上的叶轮7,所述的导叶8上设置有回流孔10;所述的泵体15与密封座16形成的内腔中是进水座4,右边设置有泵吸入口9,密封座16与转轴3接触的下方是出轴间隙处11;密封座16内腔中的下端转轴3上设置有工作于油室的机械密封2,上端设置有轴承1。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以气压密封结构的主动防护来代替副叶轮密封结构的被动防护。取消了浪费功率的副叶轮。由于将出轴的间隙处设置在吸入腔,因而泵在工作时,叶轮吸入液体,导致进水座内的液体向叶轮流动,而使进水座内的液体压力低于出轴间隙处的外部大气压力,从而实现出轴间隙处的气压密封。设置机械密封工作于油室,在泵停运时用于阻止进水座内的液体在出水管路的液体压力下通过出轴间隙处向外泄露,泵停运时绝无液体外泄。在泵起动时,用来阻止外部空气通过出轴间隙处吸入,大大缩短起动时间。由于设置了回气孔,因而取消了工作可靠性差和寿命短的气阀,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工作更可靠,生产及运行成本更低。采用叶轮自重来平衡运动中产生的轴向力,简化了轴向力的平衡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双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双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01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喷液降噪结构
- 下一篇:液罐局部加热限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