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孔保温砖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8344.6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78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校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校扣林 |
主分类号: | E04C1/00 | 分类号: | E04C1/00;E04C1/40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5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保温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孔保温砖。
(二)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多孔砖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常见的多孔保温砖外形呈长方体,标准尺寸为240mm×115mm×90mm,在砖体上开有竖向的整齐排列的八个或多个通孔,各通孔的大小、形状完全一致,呈行列式排列。多孔保温砖结构简单、体轻并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加工方便,因此使用十分普遍。其缺点在于导热系数高,保温效果差,不能满足人们对节能的需求。为此,有人设计出插有保温材料的多孔保温砖,其结构是在多孔保温砖中部开有长孔,其内充满保温材料。上述结构由于所开长孔长度较长影响了砖体的强度,长孔处容易断裂,同时其位置位于多孔保温砖中部,其“外墙保温”效果不理想。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的多孔保温砖。
一种多孔保温砖,外形呈长方体,具有与普通多孔砖相同的长度、厚度,其宽度增加一倍左右,砖体上开有竖向的多个空心孔,各孔的大小、形状完全一致,并呈行列式排列,各孔的行距、列距也完全相等,其特征在于:所述呈行列式排列的空心孔的一侧的砖体上还设有两排通孔,各通孔长度不超过砖长的一半,所有通孔均为竖向,所有通孔呈交错排列,通孔中均填充满保温材料。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通孔的分布采用错位排列方式并采用保温材料,隔断了冷热桥的产生,降低了导热系数,从而能获得良好的保温、隔热、隔音效果且自重轻。方便地实现了发明目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所有填充满保温材料的通孔在竖直方向上略呈锥台形。
锥台形通孔在砖体上下两端面开口的长度、宽度均相差1~3mm左右为宜。
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保温材料的定位。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砖体上的竖向开有的各空心孔均为盲孔,其深度较砖体的厚度低3~6mm。
上述技术方案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空心孔均为通孔的做法,它可以避免施工时砂浆进入空心孔所导致的不必要的浪费,增加砂浆面的饱满度,并提高了所建成的墙体的防水性能。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两排通孔中在纵向方向的相邻两孔在纵向方向有不小于10mm的重叠。
又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有通孔中的保温材料的上边缘超出砖体上边缘10mm。
该技术方案有助于提高相邻砖缝间的保温性能,阻止砖缝间的冷热桥的产生。
为了进一步减轻自重,所述填充满保温材料的通孔间还可以开有盲孔,其深度较砖体的厚度低3~6mm。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多孔保温砖的基础上,对部分孔进行修改,在承重强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充满有保温材料,获得了良好的保温、隔热、隔音效果。
(四)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A-A向示意图。附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B-B向示意图。
附图中各序号分别为:1、砖体;2、空心孔;3、通孔;4、空心孔;5、保温材料;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孔保温砖外形呈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其长度、厚度与普通多孔砖相同,分别为240mm、90mm,宽度为240mm,由砖体1和保温材料5构成,砖体上设有五排孔,各孔均为竖向,其中的三位排孔位于砖体的一侧,呈行列式排列,各孔的大小、形状完全一致,均为盲孔,其深度较砖体的厚度低5mm。
位于砖体的另一侧的两排通孔3交错排列,其中,在纵向方向的相邻两通孔在纵向方向有12mm的重叠。各通孔4在竖直方向上略呈锥台形,其在砖体下端面开口的长度、宽度较在上端面开口的长度、宽度均相差2mm,各通孔4中均填充满低发泡聚苯乙烯挤塑保温材料板5。各保温材料板5的上边缘超出砖体上端面10mm。所述填充满保温材料的通孔间还开有盲孔,盲孔的深度较砖体的厚度低4mm。
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校扣林,未经校扣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83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