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5358.2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4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扬;顾连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扬;顾连兵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套囊内 压力 自动 限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限制医用通气工具的套囊内压力的装置,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医学上控制呼吸道的通气工具包括喉罩、气管导管、食管气管联合导气管等,这些器械均存在由于高套囊内压所导致的跨套囊壁压超过粘膜毛细血管正常平均动脉压的问题,当持续时间较长时常常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气管粘膜损伤、术后咽痛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部神经损伤麻痹等。
据Burgard报道200例喉罩吸入65%N2O和35%O2,100例套囊不减压者60分钟后套囊压升高43cmH2O,术后咽痛8例;另100例术中不断减压并维持在最低有效压力,无术后咽痛发生。[1]另一项研究表明,在66%N2O吸入麻醉时,持续监测60分钟喉罩套囊内压力,基础压力40cm H2O,传统硅胶喉罩5分钟内压力升高就大于250%,即使使用PVC材料的Portex Soft Seal和Ambu喉罩,经过60分钟压力也分别上升了28.3±2.9和30.9±1.2cm H2O。[1]
同样,气管导管套囊内压(ICP)过高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气管粘膜损伤、术后咽痛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甚至气管狭窄造成呼吸窘迫等。据Seegobin报道,当ICP在30cm H2O时气管粘膜血流(TBF)开始减少;达40cm H2O时,TBF明显减少,粘膜苍白;至60cm H2O以上时,TBF下降更明显,粘膜更苍白[2]。Leigh等认为,当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在50mmHg(约68cm H2O)时,15min后气管黏膜可出现明显损伤,部分基膜剥离。[3]国内有人做过调查,选择4种不同型号的进口气管导管(均带低压、高容量套囊),分别为VyGon,7.0(ID);Hudson,7.5(ID);Baxter,8.0(ID);Portex,8.5(ID),基础压力均为20cm H2O,用德国产Mallin-Ckradt测压计测ICP,气管导管套囊内注空气者在65%-70%N2O吸入全麻后60分钟ICP达(42.0±1.0)cm H2O,到180分钟时高达77.8cm H2O,远超过正常,这么长时间的高压足以使气管粘膜受到损伤[4]。
因此,研制出方便实用的套囊内压力调节器具有实际意义。据申请人了解,现有较为先进的套囊内压力调节器(德国产,商标VBM)可以一边监测套囊内压力,一边通过手动调节控制阀放气来降低套囊内压力。实践证明,这种调节器适用于只需一次调压操作的全静脉麻醉和无N2O的吸入麻醉,在复合N2O的吸入麻醉中,由于N2O对密闭腔的极强弥散性会使套囊内压力持续增加,使用上述产品时需要反复测压然后手动减压才能维持一个大致合适的压力,这给麻醉医师增添了很多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经济的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该限制器无需反复测压及放气即可将套囊内压力维持在预期合适水平,从而给麻醉医师带来极大方便。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带刻度(类似10ml一次性注射器针管)的透明塑料管状主体,所述主体的一端为向外突出的通气注射头,所述主体的另一端制有内螺纹通孔,所述内螺纹通孔中旋装调节螺旋,所述主体邻近注射头的一端开有与大气相通的排气孔,所述主体内安放盖在通气头上的密闭垫,所述调节螺旋的内端与密闭垫之间装有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扬;顾连兵,未经杨扬;顾连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53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高层建筑顶层重物吊运装置
- 下一篇:电梯组合式地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