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孔吸氧头及侧V型气管套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4448.X | 申请日: | 200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3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莉;周晓兰;贾筱萍;胡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A61M16/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2080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吸氧 气管 套管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疗器械,即多孔吸氧头及侧V型气管套管。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往往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取吸氧措施,一般常采用一次性鼻塞给氧或一次性鼻导管给氧两种情况,但在患者吸氧过程中发现:1、对于清醒患者中有部分人反映吸氧时鼻腔不适,有的甚至拒绝吸氧。2、对于昏迷患者易造成痰堵,鼻导管头端或者气管切开患者鼻导管头端当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内时,随着患者的翻身、扣背、咳嗽、躁动等情况出现,鼻导管较容易脱出,失去了吸氧作用。上述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均影响患者氧气的有效吸入,从而影响患者的氧饱和度,延缓病情康复。特别是在脑外科病区经常会出现上述不良情况。一次性给氧鼻塞是吸氧导管前端是一个扁圆形的塞子,易造成通气不畅,一个大孔氧气集中,易造成鼻腔的不舒服感,一次性给氧鼻导管结构是软管前端正面有一个给氧孔。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上在2008年12月8日公告了一种“新型吸氧鼻导管”专利,专利号为200720159337.2,其技术方案是:主要由鼻导管主体组成,在所述的鼻导管主体的末端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孔径为0.1-0.15cm的侧孔。
这种鼻导管主要适应于婴幼儿年龄段或者对没有痰的患者,,对于成人有痰的或/和分泌物多的患者而言,鼻导管孔径过小容易造成堵塞现象。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一种多孔吸氧头及侧V型气管套管,达到患者鼻导管吸氧容易被接受和妥善固定的目的,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多孔吸氧头及侧V型气管套管,包括给氧鼻导管,其特征是:可单独使用的给氧鼻导管为多孔吸氧头,其柔性软管封闭的端头侧面分布三个小孔,小孔呈圆形或/和椭圆形,端头到第一个小孔边距离为4-6毫米,孔边与孔边间距为4-8毫米,每个小孔的透气面积为3.1-7.1平方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
所述的多孔吸氧头及侧V型气管套管,其特征是:侧V型气管套管是在气管套管端头一侧面开一个V型槽,作为重症患者吸氧的多孔吸氧头卡接固定在侧V型气管套管的V型槽上,组成复合型多孔吸氧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
1、鼻导管多孔吸氧头有2-4个侧孔,分泌物不易将导管侧孔堵塞。
2、通过多孔吸入的氧气均匀分散,避免了患者直冲不适的感觉。
3、将鼻导管多孔吸氧头后端卡在气管套管外缘的小V型口上,起到了妥善固定的作用。
4、简单易做,方便临床使用,保证了氧气的有效吸入。
5、通过34例患者的改进试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患者吸氧不适和吸氧鼻导管脱离的问题,实现了患者鼻导管容易吸氧,也易被接受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多孔吸氧头卡接在侧V型气管套管2的V型槽上固定组成一体。
四、附图说明
附图1是给氧鼻导管为多孔吸氧头立体示意图,附图2是侧V型气管套管立体示意图,附图3是侧V型气管套管及多孔吸氧头使用状态示意图。
上述图中标号:1--多孔吸氧头,2--侧V型气管套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选择韧性好的医用的塑料管或橡胶管作为给氧鼻导管,给氧鼻导管也就是多孔吸氧头1,其柔性软管封闭的端头侧面缠绕形分布三个小孔,当然二个到四个孔也可,常用的是三个小孔,各小孔呈圆形或/和椭圆形。多孔吸氧头1端头到第一个小孔边距离为4-6毫米,三个小孔边间距为4-8毫米,小孔的直径大约在2-3毫米,这样圆形或椭圆形的每个小孔的透气面积为3.1--7.1平方毫米。对于一般患者单独的多孔吸氧头1就能够使用。
参见图2至图3,在一次性侧V型气管套管2的外缘侧面有一个小V型口,这是在一次定形制成侧V型气管套管2的。将多孔吸氧头1前端3孔插入侧V型气管套管2内,多孔吸氧头1后端直接卡在侧V型气管套管2外缘的小V型口上,这样组成复合型多孔吸氧头1能够在重症患者上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44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