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水回用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3581.3 | 申请日: | 200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59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范小青;许增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皓海嘉水处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44;C02F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5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特别涉及一种中水回用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中水回用设备原理落后,占地面积大,处理程序复杂,出水不稳定,处理费用高,极大的制约了中水处理回用成本,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水回用设备,采用全膜法处理中水,处理后水质可达到不同用水要求,具有结构精巧、操作简单、出水水质稳定、成本低、处理水质好、易维护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中水回用设备,包括有一原水泵1,原水泵1经过换热器13与超滤器2、超滤器3相连通,超滤器2、超滤器3及加药装置4与超滤水箱5相连通,超滤水箱5的下部分别与反洗泵6、保安过滤器8相连通,阻超滤水箱5与保安过滤器8之间设有阻垢剂装置7,保安过滤器8通过高压泵9与渗透脱盐器10相连通,渗透脱盐器10出口分别与纯水箱15和置换水箱10相连通,在渗透脱盐器10与置换水箱11之间设有电磁阀12,置换水箱11与置换水泵13相连,置换水泵13的输出端与过滤器14相连通,过滤器14再与高压泵9的输出端相连通。
所述的纯水箱15还与杀菌装置16相连。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换热器13、超滤器2及超滤器3,所以能去除水中的胶体非活性硅、铁、铝、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分子量在2000-50万道尔顿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氨基酸、酶,由于设置有超滤水箱5、保安过滤器8、高压泵9与渗透脱盐器10,所以水进入反渗透系统,用产品水冲洗整个膜系统,以便将原水从压力容器和膜元件内置换掉,减少膜污染,具有结构精巧、操作简单、出水水质稳定、成本低、处理水质好、易维护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中水回用设备,包括有一原水泵1,原水泵1经过换热器13与超滤器2、超滤器3相连通,超滤器2、超滤器3及加药装置4与超滤水箱5相连通,超滤水箱5的下部分别与反洗泵6、保安过滤器8相连通,阻超滤水箱5与保安过滤器8之间设有阻垢剂装置7,保安过滤器8通过高压泵9与渗透脱盐器10相连通,渗透脱盐器10出口分别与纯水箱15和置换水箱10相连通,纯水箱15还与臭氧发生器16相连,在渗透脱盐器10与置换水箱11之间设有电磁阀12,置换水箱11与置换水泵13相连,置换水泵13的输出端与过滤器14相连通,过滤器14再与高压泵9的输出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水经原水泵1进入换热器13后进入超滤器,去除水中的胶体(非活性硅、铁、铝、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分子量在2000-50万道尔顿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氨基酸、酶等,后进入超滤水箱反洗,此时原水泵1关闭,反洗泵6和加药装置4联动,对超滤器进行反冲洗及正洗,超滤产水经增压泵提升后进入保安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反渗透脱盐系统,阻垢剂装置7与高压泵9联动,进入开机冲洗状态,冲洗完毕后置换水箱电磁阀12打开,产品水首先进入置换水箱10,当置换水箱10高位时,置换水箱电磁阀12半闭,产品水进入纯水箱15,经杀菌装置16杀菌后经供水泵提升后到达用水点,反渗透浓水排放或回收。当纯水箱15高位时,需要停机,此时,原水泵、超滤器、高压泵及阻垢剂注入系统关闭,置换水泵13打开,置换水箱11中的产品水经置换水泵13进入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反渗透系统,用产品水冲洗整个膜系统,以便将原水从压力容器和膜元件内置换掉,减少膜污染。此系统中,置换系统也可做为反渗透及超滤的清洗系统,当系统压差达到一定值或产水量下降时需要对系统进行化学清洗,打开置换水泵13,置换水箱11中的清洗药剂经置换水泵13进入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反渗透或超滤系统,对反渗透系或超滤统进行化学清洗,直至反渗透膜及超滤膜的性能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皓海嘉水处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皓海嘉水处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5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