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爬距固封极柱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32124.2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92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韩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 笛 |
地址: | 721006***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爬距固封极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爬距固封极柱。
背景技术
固封极柱是将真空灭弧室和断路器相关的导电零件同时嵌入到环氧树脂这类容易固化的固体绝缘材料中形成极柱,使整个断路器极柱成为一个整体的部件。目前,现有的同类固封极柱产品,上引出线、下引出线之间的外形结构多采用柱面形式,在潮湿、盐雾等恶劣环境、以及3000米海拔高度时,显现出污秽等级、耐压水平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爬距固封极柱,使得固封极柱在恶劣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工频耐受电压和冲击耐受电压,具备良好的绝缘能力。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大爬距固封极柱,固封极柱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引出线和下引出线,在固封极柱的上引出线与下引出线之间的外圆柱面上设置至少5圈外径大小相间的伞裙。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
伞裙剖切面上下不对称,伞群的上部倾角为14°~21°,伞群的下部倾角为5°~8°。
伞裙之间波距与波深比为2∶1~3∶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固封极柱的上引出线与下引出线之间设置外径大小相间的伞群,增大了上引出线与下引出线之间的爬电点距离,使上引出线、下引出线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到372毫米,从而满足固封极柱在恶劣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工频耐受电压和冲击耐受电压,具备良好的绝缘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固封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爬距固封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中,1.上引出线,2.下引出线,3.伞群,4.固封极柱。
其中a为伞群的上部倾角,b为伞群的下部倾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固封极柱的结构示意图,固封极柱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上引出线1和下引出线2,上引出线1与下引出线2之间的外部呈圆柱面。在上引出线1与下引出线2之间距离固定的情况下,上引出线1与下引出线2之间的爬电点距离不能满足在与III级污秽等级相当的潮湿、盐雾等恶劣环境,以及3000米海拔高度下绝缘能力的条件。
本实用新型大爬距固封极柱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固封极柱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上引出线1和下引出线2,在固封极柱4的上引出线1与下引出线2之间的外柱面上间隔设置5圈外径大小相间的伞裙3,伞裙3剖切面为上下不对称结构,伞群3的上部倾角a为伞裙3的上部斜面与剖切面的夹角,要求在14°~21°之间,伞群3的下部倾角b为伞裙3的下部斜面与剖切面的夹角,要求在5°~8°之间,为避免伞裙3的波峰爬电,伞群3之间波距与波深比设置为2∶1~3∶1之间。
伞群3的圈数至少在5圈以上,圈数越多,相对的绝缘效果越好。
在固封极柱4的上引出线1与下引出线2之间设置至少5圈外径大小相间的伞群3,增大了上引出线1与下引出线2之间的爬电点距离,从而满足固封极柱在恶劣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工频耐受电压和冲击耐受电压,并且改善了固封极柱外表面的电场分布,具备良好的绝缘能力。在与III级污秽等级相当的潮湿、盐雾等恶劣环境,以及3000米海拔高度能够应用固封极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21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