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沉降式双向液压锁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21151.X | 申请日: | 2009-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138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云忠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100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沉降 双向 液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循环沉降式双向液压锁。
背景技术
双向液压锁广泛应用于起重等机械中的油缸需保压的油路中。现在应用的双向液压锁如果由于停电等原因失去动力,使顶升不能继续下去时,尤其是已升顶到中间位置,既不能上,又不能下时,这时存在很大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液压锁丝堵慢慢松开,让油外流,但由于无法严格控制油流排泄速度,因而使油缸及其连带升顶重物可能出现突降,因而存在很大风险,同时外泻油还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及油料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2008200250789”的一种塔机升降液压控制阀,在油缸无杆腔侧的进油管与单向阀之间增加了一个开关F,当需要通过双向液压锁放下顶升重物时,即打开此开关,让下部油直接流回油箱,同时有杆腔的空间在重力和负压的作用下,油液经单向阀、油管,从泵站出油口吸入补充油液。这种结构的弊端是如果出油管没有深入油面以下,将使系统吸入空气,而给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同时当放下重物后,若需再升顶,如果操作失误,忘记关闭阀门,虽系统升顶能进行,但液压锁已失去作用,存在着严重的不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循环沉降式双向液压锁,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液压锁容易吸入空气和安全性不高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循环沉降式双向液压锁,包括阀体,丝堵分别旋入阀体的左右两侧,丝堵前端紧抵外套,丝堵前端面外侧设有O型密封圈,丝堵中心设有弹簧,弹簧与钢球上座相连,钢球位于钢球上座和钢球下座之间,控制塞两端小轴分别抵在钢球的球面上,钢球下座前端外侧设有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及钢球下座前端与垫圈相连,垫圈前端紧抵阀体的止推台阶,阀体上部设通道,通道两端分别与左侧外套和控制塞右侧油腔相通,通道右侧同轴设孔,孔中设调整杆。
调整杆通过螺纹安装在阀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油缸上部单向阀后与下部单向阀前增加一个开关,使用时打开开关,使其下部油液经过开关进入上部油缸,直接补充上部空间,多余油液经上部油管流回油箱,避免了进入空气的可能。同时当放下重物后,若再升顶必须关闭阀门,如果忘记关闭阀门,系统将不能升顶,只有关闭阀门才能安全可靠地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专利产品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零件说明:1、阀体,2、丝堵,3、弹簧,4、O型密封圈,5、外套,6、通道,7、调整杆,8、垫圈,9、钢球上座,10、钢球,11、钢球下座,12、O型密封圈,13、控制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一种自循环沉降式双向液压锁,包括阀体1,丝堵2分别旋入阀体1的左右两侧,丝堵2前端紧抵外套5,丝堵2前端面外侧设有O型密封圈4,丝堵2中心设有弹簧3,弹簧3与钢球上座9相连,钢球10位于钢球上座9和钢球下座11之间,控制塞13两端小轴分别抵在钢球10的球面上,钢球下座11前端外侧设有O型密封圈12,O型密封圈12及钢球下座11的前端与垫圈8相连,垫圈8前端紧抵阀体1的止推台阶,阀体1上部设通道6,通道6两端分别与左侧外套5和控制塞13右侧油腔相通,通道6右侧同轴设孔,孔中设调整杆7,调整杆7通过螺纹安装在阀体1内。
正常工作时,液压油经泵站左侧油管进入控制塞13的左侧油腔后,推动控制塞13右移而将右侧的钢球打开,同时油液还将左侧的钢球打开,使得液压油经阀体1与缸体相连的孔道而进入油缸的下腔,油缸的上腔油液则经右侧钢球打开的通道而回到泵站。反之亦然,即泵站右侧的进油管路将液压油泵入控制塞13的右侧后,控制塞13在油压推动下左移,而将左侧的钢球10打开,同时油液又将右侧的钢球打开,油液通过外套5上的四个油孔经外接管路去油缸的上腔,而油缸下腔油液则经左侧钢球打开的通道回到泵站。当两腔正向不进油时,反向也不通,不受外界干扰,而起到锁的作用。
当由于某种原因泵站不能工作,尤其当油缸处于顶升之时,若将油缸放下,只需缓慢旋开调整杆7,油缸下部的液压油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左侧外套5上的四个出油孔沿阀体上部的通道6流入控制塞13的右侧油腔,同时打开右侧钢球10而进入油缸上腔,多余油液则沿与控制塞13相通的油管流回油箱。这种自循环沉降式结构使得油缸在无动力、无外泄油液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可靠落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云忠,未经刘云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11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压油缸的安全阀
- 下一篇:一种生命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