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裂解釜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20246.X | 申请日: | 2009-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934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伟荣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F7/08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032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橡胶分解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裂解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在处理废旧塑料橡胶时,均采用裂解釜进行催化分解,然后收集分解后产生的油气,排除废渣。现有的裂解釜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裂解釜均为水平放置并在裂解釜中部安装送料口,使用时旋转炉体进行加热分解,由于是水平放置,裂解釜在使用时仅有一半的空间可以容纳废旧橡胶进行分解,其余空间无法使用,裂解釜利用率低;2、现有的加热方式是加热釜底,裂解釜的受热面积小,内部温度不均匀,热效率低,废旧橡胶的分解速度慢;3、炉体内废渣不易清除,容易残存废料影响裂解釜使用,往往需要停止机器人工去除其中废渣,无法实现连续裂解;4、炉体通过大型链轮、传动带等传动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传动装置复杂,体积大,容易损坏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裂解釜,它可以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倾斜安装内炉体,增加了裂解釜的有效使用空间,提高了裂解釜的利用率,送料和排除废渣方便快捷,分解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裂解釜,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安装外炉体,外炉体内安装内炉体,内炉体为桶状,内炉体的轴线与水平面间夹角是α,夹角α是6°-25°,内炉体一端开设进料口,进料口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大于内炉体另一端距离水平面的高度,进料口内设置加料管,内炉体一端安装转轴,转轴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内炉体内壁上安装内炉体螺旋片,外炉体靠近进料口处上部安装油气输出管,外炉体靠近进料口处下部安装排渣管,排渣管上安装排渣阀,油气输出管和排渣管分别与进料口相通。外炉体与内炉体间有空腔,外炉体内远离进料口的一端安装加热管,加热管分别与热气源和空腔连通,外炉体靠近进料口的一端安装排气管。外炉体内壁上设置外炉体螺旋片。内炉体上与进料口相对的一端安装转轴,转轴穿过外炉体与变速箱连接,变速箱与电机连接。夹角α是15°-19°。加料管的出料口位于内炉体内。排渣管的管口上安装滤网。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内炉体与水平面倾斜安装,提高了裂解釜的有效利用率,相对同尺寸水平放置的裂解釜,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25%-40%的裂解料处理量,大大提高了裂解釜的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采用高温气体进行加热,加热均匀,裂解效率高,出油率高;设置有螺旋片,可以通过反转内炉体,自动排除炉体内废渣,全自动操作,无需停炉,可实现连续裂解;油气与废渣分开输出,提高油气输出率和纯净度;内炉体的转轴直接与变速箱连接,大大精简了传动机构,占用空间小,传动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简洁合理,使用寿命久;污染少等。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有第一支架15和第二支架18,第一支架15和第二支架18上安装外炉体4,外炉体4内安装内炉体6,内炉体6为桶状,内炉体6与水平面倾斜设置,内炉体6的轴线与水平面间夹角是α,夹角α的范围是6°-25°,倾斜设置内炉体6,可以提高内炉体6空间利用率。所述内炉体6一端开设进料口9,进料口9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大于内炉体6另一端距离水平面的高度,进料口9内设置加料管12,通过加料管12向进料口9输送废旧橡胶等原料。在内炉体6一端安装转轴3,转轴3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内炉体6内壁上安装内炉体螺旋片7。在外炉体4靠近进料口9处上部安装油气输出管11,外炉体4靠近进料口9处下部安装排渣管13,排渣管13上安装排渣阀14,油气输出管11和排渣管13分别与进料口9相通,在分解时,关闭排渣阀14,分解后的油气通过油气输出管11输出并被收集;需要排除废渣时,打开排渣阀14,废渣通过排渣管13排出。
所述夹角α的范围在6°-25°内均可有效增加内炉体6的利用率,当夹角α小于6°时,内炉体6利用率较低;当夹角α大于25°时,则废渣不容易排除。经反复研究试验,夹角α的最佳范围是15°-19°,在该范围内,内炉体6在保证顺畅排出废渣的前提下,内炉体6的利用率最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伟荣,未经朱伟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02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蜂窝型烟气脱硝催化剂的焙烧装置
- 下一篇:新型喷漆室循环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