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13848.2 | 申请日: | 2009-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84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龙康;王胜刚;孙景斌;刁永利;石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 地址: | 110016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风式 燃气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具体说是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是一种人们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人们在生活中吃饭取暖,工业生产中的加热都离不开燃烧器。特别是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环保的要求,人们对使用气体类,液体类,气液混合类用作燃料的燃烧器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但是伴随着能源危机,燃料价格提高,必然向社会要求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燃烧器。参见图2,传统的燃烧器包括: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和送气腔12,送气腔12通过空气出口15和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相通,燃气入口13与安设在燃气出口盖17上的燃气出口16及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相通;空气由空气入口14进入到送气腔12中,再由均匀分布在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内壁上的空气出口15喷出、至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内;燃气由燃气入口13进入,再由均匀分布在环型的燃气出口盖17上的燃气出口16喷出、至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内,空气和燃烧在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内混合后燃烧。
然而,传统的燃烧器中的燃料不充分,经常使未燃烧的分子随尾气排出,造成燃烧不完全,燃料燃烧率低,燃烧的温度也低,形成燃烧分子逃逸现象。燃烧分子逃逸得越多,就越浪费燃料,越减低燃烧率,更加污染空气,不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特别是可充分燃烧的燃气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下炉体与上炉体下端口相连,下炉体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部设有通气孔,旋风板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内壁之间,其特征在于: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所述下炉体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辅助送风腔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相通;
其中:所述下炉体内设的凹球面数量为;所述送气腔直径大于送气装置的送气管道的直径;所述送气管道上设有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可充分燃烧。本实用新型提供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的下炉体,辅助送风腔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相通。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可将送到下炉体的燃气在预混腔与空气混合,然后顺旋风板进入上炉体燃烧;这种结构形成压差旋风式燃烧方式,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
2.高效。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可使燃烧气体在燃烧室内旋转式上升,所以增加了燃烧路径,燃料的燃烧温度可达1100度左右,热效率25.2%。
3.节能。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使用小功率的风机,风机用电量可减少30%;其中燃料可以采用天然气,煤气。
4.环保。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减低烟尘对空气的污染,由于可燃烧充分,一氧化碳的排放结果优于国标20倍,并且噪声(小于60分贝)污染低。
5.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且耐燃烧、耐腐蚀,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上炉体1和下炉体2,下炉体2与上炉体1下端口相连,下炉体2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4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3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2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半部设有一圈少量的通气孔9,固定安装四块旋风板7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2内壁之间,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5,与下炉体2的预混腔6相通;用于将燃气送到下炉体2的预混腔6,与空气混合,然后顺旋风板7进入上炉体1燃烧;所述下炉体2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8,辅助送风腔8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1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8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6相通。
本实施例所述下炉体2内设一个凹球面。所述送气腔5直径大于送气装置的送气管道的直径。
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38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