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电子设备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304775.7 | 申请日: | 2009-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3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廖明裕;周玉柱;卓小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H02H3/08;G01R19/165;G01R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分配 usb 端口 电源 电子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分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口电源的电子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USB端口是一种4线串行端口,其包括两个数据线(D+,D-),一个电源线(Vbus)和一个接地线(GND)。通常,具有USB端口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插入其的USB设备,例如:硬盘等,提供电源。因此,上述USB设备在其内部不包括电源的情况下也同样可以工作。
目前,现行的USB端口标准规定每个USB端口允许提供的最大电压和电流分别为5V和500mA,所以当某一个USB设备电流需求超过500mA时,使用者需要再接线至其他USB端口以获取额外的电流,给使用者造成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需提供一种动态分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口电源的电子设备,可以动态的分配电源给USB端口。
此外,还需提供一种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电子设备,其具有多个USB端口,其中,每个USB端口对应连接一个USB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总电流检测电路、多个短路检测电路、多个中继电路以及USB控制器。其中,总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接收USB端口驱动电压并传送至所述USB端口,并检测提供给所述USB端口的总电流是否超过额定总电流,并输出总电流检测结果。所述短路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总电流检测电路与对应的USB端口之间,用于检测插入其对应的USB端口中的USB设备是否短路,并输出短路检测结果。所述中继电路对应连接于所述短路检测电路与USB端口之间,用于接通/切断USB端口与其内部电路的连接。USB控制器与所述总电流检测电路、所述多个短路检测电路以及所述多个中继电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总电流检测结果以及短路检测结果输出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所述中继电路通断对应的USB端口。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USB设备插入信号;判断插入的USB设备是否短路;如果没有短路的话,判断流过USB端口的总电流是否大于额定总电流;以及如果没有大于额定总电流的话,分配电源给相应的USB端口。
本发明中,电子设备利用总电流检测电路以及多个短路检测电路检测USB端口的总电流是否超过额定总电流以及检测每个插入的USB设备是否短路,从而控制中继电路通断对应的USB端口,实现USB端口电源的动态分配。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电子设备的模块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USB端口动态分配电源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图1中总电流检测电路的具体电路图;以及
图4所示为本发明图1中中继电路的具体电路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动态分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电源的电子设备1的模块图。其中,电子设备1包括电源转换电路110、总电流检测电路120、多个短路检测电路131、132、133、134、USB控制器140、多个中继电路151、152、153、154以及多个USB端口161、162、163、164。其中,所述USB端口161、162、163、164可以选择连接USB设备21、22、23、24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仅以四个USB端口为例予以说明,其他实施方式中,USB端口的数量可以不同。且,每个USB端口都对应有一个短路检测电路与中继电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中短路检测电路与中继电路的数量均为四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47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