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形活塞间隙密封式液压缸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72743.3 | 申请日: | 2009-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5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湛从昌;陈新元;李成;陈奎生;蒋俊;傅连东;曾良才;刘利明;朱学彪;付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樊戎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活塞 间隙 密封 液压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活塞间隙密封式液压缸。
背景技术
液压缸尤其是伺服液压缸要求摩擦力低、无爬行、频率响应高、寿命长、可靠性高,以 满足液压伺服系统的静、动态性能要求。所以,活塞与缸体之间的密封形式和材料选用,以 及导向套设计与密封材料的选用都十分重要。
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是采用方形或矩形截面的非金属材料环与O形橡胶圈组成一体的橡 塑复合密封圈,它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油性和耐热性,且摩擦系数小。但其装配工艺复杂、 密封圈两侧各装有一个支承环,增加了摩擦力,影响液压缸动态特性。
目前,在一些液压伺服系统中,要求低摩擦力、快速响应的液压缸及液压元件均希望取 消密封圈而采用间隙密封形式。间隙密封在间隙中有一层薄的油膜,对运动副起到润滑作用, 有利于降低摩擦力,提高动态性能。而控制其密封间隙量非常重要,若间隙过大,泄漏增大; 间隙过小,容易磨损缸筒内表面。液压缸在工作中,由于间隙一定,泄漏量随压差升高而增 大。因此,不易控制间隙和泄漏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寿命长、摩 擦力小、频率响应高、可靠性高、预防外泄漏的变形活塞间隙密封式液压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液压缸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导 向套和端盖,其特征在于在活塞的外圆对称地均匀开有3~5条平衡槽,在安装活塞的活塞杆 处设有第一密封槽,活塞两侧的端面均设有与活塞外径相同的环状凸台。
在导向套的外圆处设有第二密封槽,在导向套的内圆处和外圆处分别设有第一泄油槽和 第二泄油槽,第一泄油槽经过第二泄油通道和第二泄油槽相通,第二泄油槽与设置在缸体上 的第一泄油通道相通,导向套内侧端面上靠近内圆处设有环形槽;导向套外侧装有端盖;缸 体上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开有进出油口。其中:
环状凸台的断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夹角为α=25~35°,直角梯形的高度为 L=6~12mm,直角梯形的上底边长为N=1~1.5mm;环状凸台与活塞为一整体;
导向套的材质为铜材;导向套内侧端面的环形槽深度为L′=6~12mm,环形槽的槽底宽 为K′=6~10mm,环形槽的断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夹角为α‘=25~35°;环形槽在端 面处的内圆半径与导向套的内圆半径之差为ΔR′=1~1.5mm;
平衡槽的槽宽0.5~0.8mm,槽深0.6~1.0mm,每条平衡槽间的距离为5~8mm;
活塞材质为铸钢,活塞外圆表面镀铬,镀层厚度为0.01~0.02mm;活塞两侧分别装有第 二挡圈和第一挡圈,通过弹簧垫圈和螺母固定在活塞杆上;活塞与缸体的配合间隙为 δ=15~35μm;
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均采用O形密封圈。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
1、采用铸钢为材料制造的活塞,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活塞两侧端面加工为环状凸台, 其断面为梯形,随油压升高,环状凸台向外扩展,活塞与缸体间隙变小,可有效地防止了因 活塞两测压差增大而增大的泄漏量,通过活塞变形减小其间隙,从而有效降低泄漏量。
2、在活塞上加工有3~5条平衡槽,液压油流到槽内,使槽内一周的油液压力均匀,使活 塞与缸体能有效地同心,从流体力学流量公式得知:环形间隙的泄漏量与间隙3次方成正比, 从而减小了因偏心而增加的泄漏量;同时由于平衡槽的作用,在间隙中形成的油膜能有效地 降低摩擦阻力,使摩擦力小;同时可缩短响应时间,提高频率响应。
3、导向套采用铜材料制造,内侧靠近活塞杆处加工成断面为直角梯形的环形槽,环形槽 与导向套内壁间形成的环状凸台靠近活塞杆,当液压油压力升高时,环状凸台在液压油压力 作用下向活塞杆方向扩展,导向套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减小,达到减小泄漏量的目的。
4、密封形式采用间隙密封,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活塞外圆表面镀铬,镀层厚度为 0.01~0.02mm,具有耐磨性,同时由于相对运动摩擦副均有油膜润滑,不易磨损,使活塞寿命 长,可靠性高。
5、在导向套上加工有第一泄漏槽,通过第二泄油通道将泄漏的油液引到缸体的第一泄油 通道,然后引到油箱,减小外泄漏而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可将泄漏油再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27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